国自然|GuoZR.com

  • 注册登录
  • 互助中心
  • 我要提问
  • 基金检索
无基金就出局
Funding or Losing
经验

基金申请新议-14:八问八答 抛砖引玉

前些日子科学网编辑部就基金申请专题提出了八个问题。问题提得很好,涉及当前基金申请者普遍关心的事项。鉴于近两年来的博文中,我或多或少地谈及过这些问题,这里想提纲挈领地予以回答,作为一家之言,抛砖引玉,与博友们切磋。 问题1. 申请书出现较多的问题是什么? 回答:经常遇到的问题是: 1)创新思维缺失(研究方向陈旧,研究思路老套); 2)立项依据不足(研究动态不明,问题归纳不当); 3)研究基础薄弱(预研功夫甚差,事先铺垫不足); 4)研究目标失当(目标过大过小,量化指标缺乏); 5)研究方案空泛(方案设计含糊,技术路线…

2016年5月4日 930点热度 1人点赞 iRobot 阅读全文
经验

基金申请新议-13:“第三世界”如何实现“咸鱼翻身”

昨天的“基金申请专题”在线访谈十分热闹,在两个小时的交流中,总共提出了788个问题,有269条回复。今天,只想谈谈其中的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处于“第三世界”的单位如何取得基金申请上的突破? 这个问题缘起于网友的如下提问:“我们是同样的兄弟单位,我们单位经常申请不到,所有人全军覆没,最多的年份2个人申请到。兄弟单位每年却有10几人拿到。我真不能相信,我们单位的年轻人就那么没水准,水平就真的比兄弟单位的年轻人差那么远?所以还是怀疑有不公平存在。各位专家怎么看?” 我的在线回答是:“主要原因恐怕是单位组织不力,未抓预审环节…

2016年5月4日 757点热度 3人点赞 iRobot 阅读全文
经验

基金申请新议-12:分清主次 谨慎选择

最近,有博友向我咨询一个问题:作为交叉科学问题的研究者,在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时,应该如何填写学科代码?亦即,如何认定申请亚类?这个问题略带普遍性,在以前的博文中有零星叙述,尚未集中地议论过,这里就此发表一些浅见,还望与博友们讨论。 在世纪之交,申报交叉科学项目占有一定的优势,例如,在力学学科申请生物力学项目,在会议评审阶段,会优先评审交叉科学项目,落选者还可进入下一阶段评审,相当于多了一次机会。随着科学发展,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愈演愈烈,已成为一种常态,比方说,生物力学已然成为力学学科中的一个二级学科,列入基金…

2016年5月4日 838点热度 0人点赞 iRobot 阅读全文
经验

基金申请新议-11:勇敢上阵 秀出亮色——谁来分享“优青”新蛋糕

昨天发布博文之后,有博友发短消息问我:“‘优青’ 有没有一个比较大概的标准,比如在科研上论文情况?”我试着做了答复,考虑到可能会有更多的朋友存在类似的问题,这里把这一答复稍加扩充、发布在此,以期与博友们讨论。 由于“优青”是一种新型项目,没有可参照的非常具体的标准,而且各个学科情况也会有不同。据我个人理解,大致应有如下的起跑线: 1)执行过一个青年基金项目,且完成情况良好,有突出进展;最好手里主持过或主持着一个面上项目。一般来说,年轻人做过两个基金项目会给人留下好印象;“海归”学者可能来不及申请基金项目,在科研履历…

2016年5月4日 1144点热度 0人点赞 iRobot 阅读全文
经验

基金申请新议-10:把握契机 大展鸿图——谈2012年度申请指南

《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出版得较晚。我在基金委的一位忘年交用快件给我发来了一本新指南,并且按我在电话中的要求,在书里插进了小纸片(共五张),标出了今年在资助政策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这就为写作这篇“基金申请新议”带来了很大方便,这里先真心感谢这位朋友。 要问本年度我国NSFC资助政策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我会说,为年青申请者(特别是“七五后”申请者)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机会。具体表现有三: 新设“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进一步完善了人才资助项目系列; 面上项目中新设“青年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连续资助项目”,为已…

2016年5月4日 786点热度 0人点赞 iRobot 阅读全文
经验

基金申请新议-9:认真反思 重整旗鼓

随着年关临近,很多单位和个人已启动新一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的准备工作。近日有不少朋友(包括一些大学的科研管理人员)询问我:上一轮申请的失败者怎样提出新的申请?这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因为目前NSFC面上项目的资助率约为20%,也就是说,每5位申请者总有4位铩羽而归,辛辛苦苦填写的申请书换来的只是“不予批准”的反馈意见书(我通常将其称为“不批准书”),于是,如何判读“不批准书”?如何从中汲取合理的成份?如何重整旗鼓以求胜机?就成为必须回答的问题。这里根据我平时的思考提出一些浅见。 细致解读“不批准书” 对于基…

2016年5月4日 842点热度 1人点赞 iRobot 阅读全文
经验

基金申请新议-8:厉兵秣马 以利再战——参加在线访谈有感

前天,应科学网编辑部之邀,作为嘉宾之一,参加了关于基金申请的一次在线访谈。访谈中,访客之众多,气氛之热烈,出乎我的预料。我刚才回顾了一下,网友总共提出了268个问题,嘉宾回答了其中的163个,访谈记录长达18页。这里写下一些随感。 ——对于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研人员(特别是年轻的新生代)充满了热情,渴望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这表明,我国的基础科学研究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科研队伍中的老兵和新锐希望通过自己的实践为国家的科学事业添砖加瓦,为民族的复兴贡献微薄之力。这样的局面令人欣喜。 ——大部分科研人员对于自然科…

2016年5月4日 674点热度 1人点赞 iRobot 阅读全文
经验

基金申请新议-7:学习积累 贵在平时

作为“基金申请新议”系列笔谈的收尾之作,写给目前不申请基金而将来要申请的朋友,特别是在读的研究生朋友,说说如何从宏观上为申请基金做准备。 在我看到的众多的基金申请书中,我总结得到一个规律:凡是名校名专业出身的或经过名师指点的,所写的申请书的质量一般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是在较好的科研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有较好的学识基础,而且曾或多或少地参与导师申请和执行基金项目的过程,见到过老师们申请课题的甘苦,受到较多的耳濡目染和基本训练。 我们不是“唯条件论”者,在较为一般的环境里,怎样为未来的基金申请做好必要的准备?这就…

2016年5月1日 805点热度 0人点赞 iRobot 阅读全文
1…2829303132…42
我的感悟

点击 登陆/注册 国自然后,发帖或回复。

如果我们对科研的追求来自内心深处对自己价值的延伸,那么基金仅仅是这个过程中的路边风景。中与不中,是某些人的认识,但我们追求的步伐不会因为他们的认识偏差而丝毫懈怠。

科学需要时间来思考,科学需要时间阅读、需要时间失败。Science needs time to think. Science needs time to read, and time to fail.

最新问题
  • 博士毕业还没拿到博士学位,申请青基 提问人 [email protected]
  • 21年开始的国自面上基金,论文必须是第一批注的才算数量吗 提问人 chiaths
  • 变性人申请国自然基金咋算性别? 提问人 admin
  • 国自然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和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 提问人 admin
  • 国自然青年基金变更二级单位,怎么将经费带到新学院? 提问人 admin
  • 青基又没中,还有最有一次机会,不知何去何从 提问人 admin
  • 2024年青年基金的专家意见 提问人 admin
  • 还有五、六年就退休了,要不要继续申请国自然? 提问人 admin
  • 面上已挂,第三个感觉不太懂行。药化方向 提问人 admin
  • 又失败了,感觉心冷了,国自然面上就是拿不到了 提问人 admin
  • 国自然项目评审意见:是再修改,还是换本子 提问人 admin
  • 看看评审意见的给分,第一次参加国自然地区项目 提问人 admin
  • 国自然青年基金工材口E08,求大神看看评审意见 提问人 admin
  • 国自然E口,这样的评审意见算不算恶意评价 提问人 admin
热门问题
  • 研究成果栏中的第一标注指的是什么,是论文中基金标注顺序吗? 提问人 iRobot
  • 2016年国自然申请书后缀名FS01,FS02, Proposal漏洞的最终解答 提问人 iRobot
  • 35岁最后一次机会喜获青年基金,记录一些心里的感慨 提问人 iRobot
  • 2020年青年基金公布时间会延期一个月吗? 提问人 iRobot
  • 再一次证明,青年基金没结题就申请面上能中的可能性太小了 提问人 iRobot
  • 从四青的年龄和入选人数看,青年学者的发展空间 提问人 iRobot
  • 关于国自然系统文件后缀proposal我的解释 提问人 iRobot
  • 收到了科研之友的邮件,国自然申请结果是不是凉了? 提问人 iRobot
  • 有没有国青基金结题不过的,一般会是什么原因? 提问人 qglian
  • 已知国自然基金本子有一个A,上会的可能性有多大? 提问人 iRobot
  • 国自然青年基金结题,发表论文数没有达到预期,能否顺利结题? 提问人 iRobot
  • 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没正式发布论文能结题吗? 提问人 iRobot
  • 在读博三博士能够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吗? 提问人 iRobot
  • 青年基金年龄限制问题? 提问人 iRobot

COPYRIGHT © 2024 guoz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Kratos Made By Seaton 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