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青的年龄和入选人数看,青年学者的发展空间
基金委:优青(38岁、400人)
教育部:青长(38岁、300人)
中组部:青拔(40岁、300人)、青千(40岁、600人)
对于理工科土博来说,38岁显然是一个大坎,38岁之前,每年可以去竞争1000个帽子,过了38,每年只能在300个帽子里拼了(青千那600是给海龟的),几率小了不止一倍。过了40,就只能去拼长江特聘,全国200个的机会了,或者去拼院士?不到100个的机会
一般,理工科博士毕业27岁,2年博后,29开始独立科研,9年的时间,要给一辈子一个交代,不能说不残酷,实际上。35岁就已经是一道坎了,如果到这时候还没拿青基,后面基本就没啥事了,可以好好生活了
楼主的分析,很有道理。现实很残酷。
但是,楼主的“帽子”思想对全国人民的毒害甚大,帽子不能代表什么,除了票子哦(学风浮躁时代一切冲着票子去。在古代的某一个时期,所谓的学者冲着艺妓去,也就是冲着婊子去)。对于有真才实学的少数人来讲,帽子是名至实归。对于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来讲,帽子可以拿来骗人,但骗不了同行专家,再多的帽子在懂他那个专业的人看来他还是没有学问。
有感于楼主分析的那残酷的现实,国家确实该加大“五唯”的清理力度!神可以造,但不一定通过帽子去造。
对于哲学、人文、社科来说,国家应该直接不评青年帽子。或者,把“青年”的概念定义为45—55岁,45岁之前不算青年,45岁之前不准他参加青年帽子的评审。某些文科的所谓的青年拔尖人才,是建立在造假、违规、鸡鸣狗盗的基础上取得的,梁莹那样的人其实还有一些,只是多数人都没有像梁莹那么张狂、夸张罢了。
自然科学领域,确实该大力地鼓励青年创新,这一点毋庸置疑。
青年长江梁莹,如果硕士博士继续读她的本科专业,理工科或者说自然科学领域,她可能会成为一个货真价实的真人才。她搞到社会科学领域去了,只能成为一个骗子。
梁莹的出现,更多是评选制度本身的问题。另外,自然科学作假的论文也多的很,经常一撤稿就是几千篇,刚刚方舟子还是咬一群科学家院士啥的。
文科的青年长江可以比理科晚7年,也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