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关临近,很多单位和个人已启动新一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的准备工作。近日有不少朋友(包括一些大学的科研管理人员)询问我:上一轮申请的失败者怎样提出新的申请?这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因为目前NSFC面上项目的资助率约为20%,也就是说,每5位申请者总有4位铩羽而归,辛辛苦苦填写的申请书换来的只是“不予批准”的反馈意见书(我通常将其称为“不批准书”),于是,如何判读“不批准书”?如何从中汲取合理的成份?如何重整旗鼓以求胜机?就成为必须回答的问题。这里根据我平时的思考提出一些浅见。
细致解读“不批准书”
对于基金委所发的同行评议反馈意见(即“不批准书”)应该细致解读,头脑要清醒,态度要虚心,分析要得体。
应该说,大部分评审专家的评审是认真的,意见是中肯的,值得细细品味认真听取。当然,什么事情都不能一概而论,评审意见也是良莠不齐的,我把它们分成如下几类:
——“击中要害”型。大多数评审意见属于此类,抓住了基金申请书中的不足之处,特别是申请者的“软肋”,指出在选题立项、研究方案、特色创新、研究基础等方面的弱点,不乏真知灼见,令你不得不认可。
——“相当中肯”型。这类评审意见能指出申请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或弱点,有时是枝节性的,但意见还算中肯。
——“言不及义”型。这是少数情况。有些评审专家囿于学识,没有真正读懂申请书,却敢于“指点江山”,根据不甚充分,有时是信口开河,不能令人信服。
对于前两种情况,申请者应该虚心接受评审人的意见,从而实质性地改进自己的申请;对于第三种情况除了自认倒霉之外,没有很多的办法(见链接中的基金申请新议-8)。
无论怎样,年轻的申请者倘若难以吃透反馈意见的精神实质,最好征询一下周围的资深同行,让他们帮助你解读。
反复考虑重整旗鼓的对策
认真解读“不批准书”后,就可谋划新申请的对策。概括起来无非有如下几类:
——“推倒重来”型。如果遇到上述第一种情况,同行评审专家从根本上否定了原申请书,而且意见正确,例如,选题陈旧或与别人重复;研究目标不可实现;技术路线不正确或不可行;研究基础很薄弱;……如此等等,就必须另起炉灶,在重新考虑这些要点后,做出新的抉择;
——“重大修改”型。如果同行专家肯定了申请书的选题,但在若干方面提出重大的意见或建议,例如,研究方案不具体;关键问题提炼不清晰;技术路线有缺陷;……等等,就必须予以慎重考虑,对原来的标书做重大修改;
——“小修小补”型。如果同行专家仅仅提出了不那么带有原则性的意见,例如,研究内容过多;研究目标过大;创新点提炼不足;梯队较弱;个别研究方法不妥;经费预算不合理;……等等,而几位专家的总体评价尚可,那么,只要对原来的标书做一些小修小补就行了,不用大动干戈、另起炉灶。
解决几个纠结问题
就我平时见闻所及,新科博士在申请青年基金项目时经常遇到几个纠结点:
一是在选题上摇摆不定。沿袭攻博期间的研究方向?可能有点老化;另辟新方向?可能较为仓促。这时就应反复权衡,确定合适的选题,有必要时多听听同行“老法师”的意见。
二是对“单飞”缺乏足够的信心。脱离导师的“羽翼”后,不敢大胆地冲锋陷阵,对于自己的申请的创新性、合理性把握不准。这个问题多半是心理问题,放开手脚,就能打出一片新天地。
三是形成梯队有困难。初到新单位,人气不足,难以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这时一方面要争取所加盟的课题组的支持,另一方面可到“老东家”寻求帮助或合作。天无绝人之路。
以上想法供年轻朋友参考。本想找若干案例来分析,一时没找到合适的,容日后补充。
朋友们,时不我待,赶紧为新一轮的基金申请做好务实的准备!一定要志在必得,争取成功!
写于2011年11月15日
出处: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508200.html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