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基金申请专题”在线访谈十分热闹,在两个小时的交流中,总共提出了788个问题,有269条回复。今天,只想谈谈其中的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处于“第三世界”的单位如何取得基金申请上的突破?
这个问题缘起于网友的如下提问:“我们是同样的兄弟单位,我们单位经常申请不到,所有人全军覆没,最多的年份2个人申请到。兄弟单位每年却有10几人拿到。我真不能相信,我们单位的年轻人就那么没水准,水平就真的比兄弟单位的年轻人差那么远?所以还是怀疑有不公平存在。各位专家怎么看?”
我的在线回答是:“主要原因恐怕是单位组织不力,未抓预审环节。据我所知,上海有些高校(如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等)抓了专家预审之后,获得的基金项目成倍增加。越是总体较弱的单位,越应预审。靠‘单兵作战’,很难取胜。另外一个因素是信息渠道不够畅通。这里与公平性似乎无关。”
文双春教授的在线回答是:“从研究基础和研究条件等方面考虑,单位特别是申请人所在团队的因素对申请可能有一点影响,但很小。基金的评审主要是看申请人(包括项目组)的情况,评审的依据是标书,而不是单位。水平不是决定因素,水平高,不一定提出的课题就比水平差的好。所以水平相当的年轻人,拿没拿到基金,要从基金标书上找原因。关于公平,个人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现实也许有不公,但我们要在理想的公平前提下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这样对自己才会更有利,一味地抱怨不公无济于事。”
本文准备就此作一些进一步发挥。
首先应该指出,基金项目评审中,原则上要求对各个单位一视同仁。基金委还要求向弱势单位倾斜。记得我有一次参加力学学科的基金项目的会议评审,在最后的评审组全组总评阶段,发现项目额度尚未用完,还可以再批准一项,就要求评委从各个分组的“候补”项目中选定一项,当时候补呼声最高的有两项,一项来自顶尖的名牌大学,一项来自西部的名不见经传的XX师范学院,两个项目的水平旗鼓相当。讨论时大家认为,应该倾斜于弱势单位,投票时,全票通过了将项目给XX师范学院的那位申请者。三年之后,在一次学术会议上我遇见了这位申请者,他告诉我,由于他拿到了他的学院的第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不久就从讲师破格晋升为教授,成了学院的骨干教师。基金委力学处还对基金项目的几个大户做了限项规定,限定它们每年获得基金项目数目的上限。
话虽这么说,处于“第三世界”的大学或研究机构,在申请基金项目时总体上还是处于劣势。
国内大学没有“第一、二、三世界”的公开说法,但人们私底下还会这么分。例如,我就常把上大列为“第二世界”大学。我校有一位校领导调到一所小一点的大学当校长,有一次我遇见他,他告诉我,他总算知道“第三世界”大学是怎么回事了,就是与上大比,还差一大截呢!因此,高校实力的差别是客观存在。我听基金委的一位朋友说,希望在基金分配上尽可能做得公平,尽可能“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然而,实际上,“基金大户”还是不多的二三十家,有些弱势单位经常榜上无名。
诚如文双春教授所说,单位的实力对能否拿到基金项目有一点影响,但很小。世界上没有绝对公平的事情,主要应从标书上找原因。我同意这个看法。然而,这种强弱不匀的情况能否改变?弱势单位能否实现“咸鱼翻身”?答案是肯定的。当然,它们一时无法像“基金大户”那样“日进斗金”,但至少可以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先来分析一下弱势单位拿不到基金项目的原因。
一是弱势单位的实力确实不如优势单位,软硬件条件不如“领头羊”,特别是基金申请的团队实力有明显差距。
二是弱势单位对基金申请的重要性和可改变性认识不足,存在一种无所作为的倾向。
三是弱势单位的人员多少有点妄自菲薄的感觉,总觉得技不如人。
四是多数弱势单位的学术交流做得较差,缺少科研氛围,对外界信息了解得较少,尤其在基金申请方面,对如何取得胜算心中无数。
五是由于弱势单位领导的不作为,在基金申请方面处于“一团散沙”的状态,听凭基层人员“单兵作战”,希冀“鱼儿自己撞进网里来”,具体地说,如本文一开始所指出的,不去务实地抓组织引导和层层预审的工作。
以上五个因素中,第一个一时难以改变。第二三个需要在观念上作改变。第四五条则是行动措施问题。要“咸鱼翻身”,需要改变无所作为的观念,切切实实地抓好实际组织工作。本文着重讲第五条:建立基金申请中的预审制度。
关于基金项目的预审,不少单位有一些成功的经验。
以上海大学为例,从2001年开始,校领导就十分重视这一预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经过多年的层层预审,这11年间,全校获得基金项目总数和总经费数大致以每年15%的增长率递增。
我在访谈中提到的两所大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例如,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是名不见经传的大学,2007年之前,总共拿到4项基金。由于学院领导重视,措施得力,近四年来,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分别是4、7、12、16项(数字上可能略有出入),其进步不可谓不神速。他们把全院的老教师组织起来,对每年的基金项目申请书进行细致预审,本校的力量不足,还延请校外专家参与预审,并要求申请者根据预审意见进行细致修改。所以,所增加的项目决非“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另外,我们还应该看到,随着形势的发展,已毕业的海内外博士等人材在国内求职的越来越多,而一些优势单位的高档人才渐趋饱和,进入门槛越来越高,许多优秀求职者不得已而求其次,使得国内二三流高校或研究机构的新进优秀人才越来越多,因此,这些单位的青年基金项目数增长得最快,这说明,在一些弱势单位,一批优秀科研人员和研究团队正在迅速成长。我在预审基金项目时发现,这些单位中出自名校或名师指导的,标书都写得较好,中标率也较高。
综上所述,情况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指导思想对头,组织措施有力,弱势单位在基金申请方面的“咸鱼翻身”有极大的可能性。
以上是个人见解,愿听听博友们的高见。
写于2012年2月14日晨
出处: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537150.html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