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应科学网编辑部之邀,作为嘉宾之一,参加了关于基金申请的一次在线访谈。访谈中,访客之众多,气氛之热烈,出乎我的预料。我刚才回顾了一下,网友总共提出了268个问题,嘉宾回答了其中的163个,访谈记录长达18页。这里写下一些随感。
——对于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研人员(特别是年轻的新生代)充满了热情,渴望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这表明,我国的基础科学研究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科研队伍中的老兵和新锐希望通过自己的实践为国家的科学事业添砖加瓦,为民族的复兴贡献微薄之力。这样的局面令人欣喜。
——大部分科研人员对于自然科学基金的性质和申请要领,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所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度。但也有一部分人对此知之甚少,需要补课。特别是,他们对基金的具体定位和评审过程不很清楚,对相关的条例一知半解。建议朋友们进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门户网站,学习相关的文件。也可阅读科学网上的有关博文,例如,本人的相关博文(见链接)。
——这次在线访谈中,问题比较集中于评审的公正性和公平性。不少未中标的访客对部分评审意见不满或不服,想提出来要求复审。这里想谈一些看法。
基金委力学处处长詹世革博士在2010年12月的一次关于基金申请的报告中指出:
- 申请人对不予受理和不予资助决定不服的,可以提出复审请求
- 对评审过程中出现的违反《条例》、相关类型项目管理办法等规定的程序性失误进行纠正。对评审专家的学术判断有异议的,不得作为提出复审请求的理由
有访客对其中的“学术判断”不是很明白。我理解,“学术判断”主要指对申请书所涉及的学术内容(如立项依据、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创新点等)的评价。我认为,基金项目的评审人中,绝大部分是称职的、认真的、公正的,然而,他们的学术见解各不相同,对同一份申请书非常可能有不同的解读,这是完全正常的。申请人的学术见解可能不同于某个评审人,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但不必以此为理由提出复审。
也有网友关注复审的成功率。据我所知,成功率一般极低。所以,在回答访客的问题时,我强调,与其把精力用于申辩和要求复审,不如好好琢磨自己申请书中的不足,并及时予以弥补。立项依据不充分的,补充进行调研、分析;研究内容过少过多的,进行增删;技术路线不明的,重新条分缕析、补充完善;基础薄弱的,赶紧做进一步的预研工作;创新性不足的,花费大力气,进行探索,推陈出新;梯队薄弱的,重新组建;……等等。我相信,只要肯下功夫,而且有针对性地做出努力,持之以恒地奋斗,“皇天不负有心人”,总有一天,你会大获成功。
总而言之,2011年的基金申请历程已基本上成为历史。获得基金项目的,应该集中精力,好好实现预定目标。这次申请失败的,应该重整旗鼓,厉兵秣马,精心准备,争取来年打个翻身仗!
写于2011年8月31日
出处: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481551.html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