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雕石琢玉
( 一)良好的心态是申请基金的必要条件
每年自然科学基金发榜的时候,各大专业性论坛如丁香园、小木虫的论坛热帖都是关于自然科学基金的,这些帖子或炫耀,或惊喜,或沮丧,或诅咒,或黑幕,或羡慕。不外乎“喜中基金,感谢基金委给科研人员机会”“又被大佬们挤掉了,国基还有公平吗?”“看SCI论文,还要评审干什么?”之类的帖子。诸位经历的这些,小编本人都经历过,有找熟人提前得知消息的,也有两眼一抹黑心焦等待放榜的,有AAC碰到外行评委直接被毙的,也有潜心修炼最终3A上会顺利过关的。尤其是某年AAC连会评都没上,的确心理很不平衡,但是现在再回首往事,发现抱怨甚至申诉绝不会对我们来年的申请有任何帮助。
在我们申请基金之前,决不能抱着申请不到就怪别人,申请到了就沾沾自喜的心态,我们要认清以下事实:
1.自然科学基金评审有黑幕么?
肯定有黑幕,有人的地方就有黑幕。我们在撰写标书的时候,是否可以多把目光放在自身的标书上,保证每一个标点都是正确的,做到这样的程度,就可以坦然面对任何黑幕(如果正好偶然碰到的话)。
2.评审专家都是关系户么?
要相信绝大多数的评审专家都是公平的,本人也读过不少本子,很多本子读下来一气呵成,有的本子读下来不知所云,要相信本子质量过硬是通过的唯一标准,即使运气不好偶尔不过,来年必定能过,最怕的是不找自己的毛病,只指责别人的所谓“不公”。
3.SCI论文重要么?
非常重要!很多人动不动就以本学科不易发表SCI作为借口,但是大家要知道,NSFC的学科划分已经非常细了,所以基本不会有“关公战秦琼”的状况发生。评审们基本都有一个共识:“发表了很多SCI的研究者不一定能够做好大项目,但是没有SCI的研究者一定做不好大项目”(当然,青年基金的要求会放的很宽,一般只要有比较好的创新点即可)。
4.“我就标书里只有一些错别字,为什么把我毙了,这不公平!”
在基金评审中,错别字或者一些明显的bug是非常碍眼的,一个基本没有错误的本子,大多是修改15遍以上的,甚至连标点符号、全角半角、参考文献格式、上标下标都完全正确,所以有明显错误的,基本都是修改3遍以内的标书,这样的标书给评委看后能给好评么?
5.“90%以上都是关系户,我们怎么能争的过!”
关系户肯定是有的,但是绝对不可能有90%。我认识的周围的同行,没有人是靠关系中标的,我们始终要相信“过硬的本子才是中标的唯一标准!”,如果你争不过没有关系的同行,那只能从自身找原因了。
最后,从本人自身的经验来看,如果没有中标,不必过分纠结,也不必深究原因(自身本子原因必须深究)。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修炼自身,坚信“发文章才是王道”,只有这样才不会被埋没,才能在科研道路上越走越远。
(二)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
什么是好的选题?这个问题其实很难回答,因为评审者口味各不相同,侧重点也各有差异,而我们并不知道本子会落到谁的手里。但是,一个好的选题还是有一些共性的,如果您的选题能真正做到以下几条,那么基金的申请就成功了一半。
1.一定要具体
对于青年基金和面上项目,切忌内容不要空泛,切入点一定要准确。要有一个具体的研究目标,要让评委看到最终项目的结果是可以解决一个具体的科学问题,“恶性肿瘤治愈方法研究”这类课题基金委绝对是不会给钱的。并且宽泛的课题也让评委认为难以达成,同时在研究路线和研究方法上也要具体准确,不能泛泛而谈,要用具体的实验方案说明可以完成该课题。
2.切忌吹牛皮
现在是一个互联网时代,已经不是那个动辄世界领先,填补国内空白的年代了。在选题上,宁可创新性弱一点,不可吹牛皮说是世界首创,填补国际空白云云,评委随便PubMed上一查就露馅了,露馅的代价通常就是直接C评出局。
3.课题必须要切实的解决一个科学(临床)问题
问题不在大,而在于解决。必须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而不是以技术为导向,找到一个好问题,一般课题也就确定了。而通过技术去找能够解决的问题,就会产生一个问题,课题不具体,一般首先毙的就是这种本子。
4.创新性一定要有
这个一般是本子被毙的最多的理由。创新性这个东西,见仁见智,创新性太好了,基本没有别人研究,一般这样的研究基础相对比较冷门且薄弱,容易以难以完成的理由被毙。但是创新性没那么好的话,又说这东西很多人研究过了,没有意义。现在的科研,基本没有完全脱离别人的研究的课题了,所以选题需要有一定的平衡,在此不详述。一条最基本的定律,就是在PubMed上没有和标书直接相关的研究论文。
5.可行性一定要强
很多课题,创新性绝对一流,但是一看就知道是mission impossible,例如“如何在太阳上着陆”这类课题,创新性极强,绝对没有人做,但是一眼看上去就不可能完成。很多刚毕业的青椒容易犯这样的错误,雄心壮志,或者说无知者无畏,一上来就想解决世界难题,结果当头一棒,从此一蹶不振,还愤愤不平的说被打压,这里我只能说“再过几年多见见世面就好了”。
6.选题要选自己有工作基础的领域
这条其实与上条一样,有工作基础才有可行性,基金委出钱是要看到结果的,比如现在细胞自噬比较火,总不能一个做流行病学的学者去申请细胞自噬的课题,明显无法完成的、没有研究基础的课题基金委肯定是不会资助的。
(三)研究方案和研究内容的写作
如果说立项依据是标书的灵魂,那么研究方案就是标书的骨肉。一份标书能否中标,取决于很多因素。创新性固然重要,但是评审更加关注基金是否有可能“打水漂”。因此,好的研究方案可以让评委看到一个合理、可靠、可行的标书,而不是一个只知道夸夸其谈的空想。
在立项依据充分阐述的基础上,紧接其后的研究内容的凝练显得至关重要。通常研究内容为三到四句话,大约150字左右。研究内容要集中并与研究目标紧密一致,只作支撑课题最关键最必须的内容。不可为多做实验显示劳动量或增加预算而使研究内容过空过泛。
在具体的实验方案的阐述上,可以通过一些小技巧适当的突出申请者的研究背景。如果申请者有5年之前发表的高水平文章,根据规范无法在研究基础中呈现的时候。可以在这里加以暗示,这样既没有违反标书写做规范,又使审稿专家对于申请人的学术背景有一个好印象。
例如:(1)免疫共沉淀:收集小鼠肝组织组织和相关细胞后,采用Thermo Pierce公司的免疫共沉淀试剂盒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具体方法可见申请者发表论文Cancer Research 2009; 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2008。
不能因为实验方案特别是具体实验步骤过于琐碎就不重视,实验方案可以不时髦,但是一定要合理、可靠、可行,千万不要有漏洞。很多时候,在审稿专家手里的标书质量都很高的情况下,一个漏洞就可能导致整个标书被否决。当然,如果思路好,材料独特,方法新颖,会增加获得资助的机会。
由于审稿专家审阅标书的时间非常有限,因此研究内容切忌复杂,步骤要简单明了,充分显示申请人对所有的实验方法都非常熟悉,不需要写的太具体,其中常规实验可以简要带过,关键性实验需要强调是本实验室已经建立的,至少是有相关的实验基础。
所有的关键技术都要有文献出处(最好是申请人的文章),有文献就代表着没有疑问。同时关键的实验材料必须已经具备,或者可以获得,并附有相应的证据。总之,所有的这一切都是让评审专家相信标书可以按照计划完成。
(四)研究目标及可行性分析的写作
研究目标和可行性分析虽然字数不多,但是地位非常关键。根据立项依据和研究内容最终凝练出的研究目标一定要明确要点,研究问题的提法要准确、恰当,要覆盖到所有的拟解决的科学问题,内容要详尽,但是字数不宜过多。因此,对于研究目标需要字斟句酌,最好能用最短的篇幅突出最关键的问题,并且体现出研究的难度。在这一部分中,不宜写得过于具体,一来增加了字数,二来容易留下漏洞。
可行性分析这一部分可以充分显示出申请者对于整个课题的把握能力,对于评审专家来说,看完了这一部分基本就确定该项目是否可以顺利完成。其中可行性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是否具有成熟的理论基础:创新点的提出和解决是否在理论上可行,在这一部分中,建议引用一些高水平的文献以表明标书的理论具有可行性。但是切记过犹不及,要是都被人做完了,那么标书也没有批准的意义了。
2. 研究目标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的可实现性:在这一部分中,要充分展示申请人的学术背景,必须要强调所有的技术都是成熟的,以表明课题在技术上是没有问题的。
3. 本单位现有设备、实验材料的完备性:基本上这个大家都没有什么问题,现在国内高校和研究所的硬件设施都已经赶英超美了。
4. 课题组成员完成课题的能力:简要来说就是表明所有课题组成员都有完成相关实验的能力,特别是需要强调申请者本人具有相当强的学术背景。当然,如果研究所有大佬坐镇的话,可以适当的提一提,但是度要把握好,说多了评审专家会觉得申请人比较无能,说少了又没什么用。
以本人标书为例: 本项目组拥有基础扎实、配合默契的科研团队,研究队伍由从事XXX、XXX、XXX及XXX的科研人员组成,成员均有参与国家级课题的研究经历,经过了严格的科研训练,熟悉本项目所涉及的全部技术、方法,为课题的设计和开展提供了多层次的支持。在研究所主任XXX教授领导下的团队长期从事XXX的机制研究,首次发现XXX的生物学功能,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课题申请人近年来围绕XXX开展研究工作,对XXX特别是XXX有较深的了解,近年来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XXX等SCI期刊发表多篇论著,相关工作积累可为本项目的顺利完成提供坚实基础。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