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追求内心的平静
最近一个月一直很焦虑,每天早中晚空闲的时候,总会不停地刷邮箱,看看有没有基金委通知答辩的邮件。每次都没有,但是仍旧抱有那么一点点的希望,万一能收到呢。脑子中总有这么个事儿,就做什么都觉得烦躁。
说起我的科研经历,博士期间做的很煎熬,现在看当时的工作太超前,啥都要自己搞,国内基本没人清楚我在干啥,答辩的时候也没有文章,拿了毕业证半年之后,才拿到学位证。毕业的那个暑假,不知怎么的灵光一现,做出了一点点的创新,结果发了一个好文章,第二年拿了青基。后来因为这篇文章,自己开拓了一点点水域。两年后年又灵光一现,又发了一篇好文章,拓展了自己的水域。19年又发了一篇,提高了护城河。所以才有了第一个面上和第二个面上。凑足了五篇代表作,也让我有那么一点点信心,去试试优青。
老板对我倒是很支持,他是个十几年前的杰青,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们几届的工作帮他拿了几个重点项目,算是稳住了阵脚。所以,毕业后我们一直都是合作关系。他认真帮我改了基金书,开会时候也带我认识了一些广义的同行。19年的时候,老板很后悔那年没让我写,因为一篇文章不顺利,那年我也带孩子没空。20年,准备一鼓作气试一下,结果只中了一个面上,优青意见有两个优先资助,但有两个明显觉得不太看好。今年又加了两个工作,准备再试一把,结果继续黄了。
上周结课,出去转了转,权当散心,陆续找了几个熟人聊天。一是老板,老板觉得我蛮可惜,创造性的工作发的太早,而且拖得战线比较长,这两年他的学生多,没许多时间能够合作写文章。同意了我换一个地方的想法。二是师兄,在一个top学校,带了几届博士,周围都是飞禽走兽,我们行业的顶级期刊,都上不得学院主页的通告。保住实验室面积都很困难,对于各类称号已然没了什么想法,开始追寻内心的平静。三个是行业内和我实力差不多的一个同龄人,我们读博的时候就认得,五年前曾经一起发出过“现在年轻人很难出头”的感慨,去年评审排名比我靠前,但没入答辩,今年依旧黄了。不过平台很好,明年还可一战。
回过头来看我毕业后的这十年,国内同行发展突飞猛进。自己能力有限,平台垃圾,一个排名一百开外的地方院校,能做出今天的结果,也实属不易。前几天和师兄聊天(我们的工作成绩基本一样,只不过他比我全都早了一年),我们这样的,也基本属于毕业生中的前5%,也是幸运。今年的海外优青,那是飞禽走兽,纷至沓来,回来抢饭碗。最后我们达成了一致,守住饭碗就已经很难了。
看来,以后稳定一个小领域,稳定有点小产出,我也要开始追求内心的平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