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申请:双节话“创新”
2020自然基金终于尘埃落定,又是一个“几家欢乐多家愁”的秋天。凡是“愁家”大概率会收到一份“创新性不足”的评语,那到底什么是“创新”呢?
君不见,每年“大约在冬季”,青椒们在各种动员会上如饥似渴的聆听和消化吸收着“什么是创新”,绕来绕去,“所谓创新,就是原来没有的,要原始的,在全世界没有的”,青椒们愈发糊涂,“哪个是没有的”?高铁原来没有吗?互联网和特高压呢?
放眼望去,到底哪个东西是完全诞生在自己的实验室?难道没有就不能成为基金中的“创新”吗?
大家只不过想过好日子,按标准做好“创新”,希望成为“那家欢乐”者罢了!
那就妄谈几点创新,接点地气,希望有点参考价值:所谓创新,可以分为对象的创新、方法的创新和应用的创新。
1、对象的创新
也许专家们说的创新就是这个,比如第一个提出计算机的概念并制造,第一个提出c语言并实现,第一个提出饺子的概念并包出饺子且大家觉得味道还不错,这就是创新,但是比较难!
哪怎么办呢?仍然以饺子为例。
把饺子的长形换为圆形,此时称作“包子”,这就是对象的创新了,其形状、烹饪方法及服务对象均有所不同;你“包子”是创新,我“馄饨”就不行吗?专家大喊一声,“创新性好,真好,优先资助”。
记住:“对象”的创新最能打动专家,不管这个“饺子”是否有营养,你要的是“中”!
2、方法的创新
从学术和科学的角度非常有必要,也更需要多学科尤其基础学科的功底。比如,你用有限元分析电机内电磁场,我用边界元、体分法当然可以,但这是1960-1980年代的风气,现在提个方法试试?费用都赶上造个航空母舰了!
仍以包饺子为例:
你用双手套饺子皮一个,我大姑可以同时套5个,算创新不?你双手,我单手算什么?你用手套皮,我用擀面杖,算不算创新?
记得导师曾经讲过,“用手工做出一个电视机创新性也未必行!”
理解没?还是应该以问题为导向,新的方法一定要更好地解决问题而不是仅仅为了“不同而不同”。
3、应用的创新
这其实是一个“嫁接”式方法,在2000年之前屡试不爽。只要是数学上出来一个工具,各主流学科尤其是工科,立即生搬硬套进来,深得学界赏识,曾经的小波大家记得否?后来呢?后来大家都知道小波的命运了吧!
强烈建议:目前大家不要走这条创新之路。
总之,在全社会渴望和呼唤创新的时代,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创新”的真实含义,真正成为创新的自己。
创新的你,明年一定成为那个欢乐者!
[后记]经常有年轻老师问我,函评专家给的评语是创新性不足,估计c了,那怎么才是创新呢(如何看评语请参考函评意见之如是观: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
个人理解要做到对象创新很难,方法创新倒是可以挖掘一下。
我给很多老师的建议是多和自己的导师交流,多和师兄师姐交流。创新啊、科学问题啊什么的,这些都是敝帚自珍的,除了自己人谁也不会拿出来晒的,自然不会无缘无故的就和别人分享的。前一段时间有幸邂逅我的校友兼师长大山教授,也是上了荣誉清单的,对创新可能有更深刻的体会吧,因此就谈到了创新这个话题。能力和水平高的人多少都有些脾气,大山教授坦言,要让我说会得罪很多人。我说就把两人聊的甚欢的核心部分写成推文,普及一下呗,说不定能帮助很多人呢!这就是这篇创新文的由来,希望能帮到大家。
出处:http://muchong.com/t-144556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