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十多年,回国后5次面上都不中
回国拿不到基金,然后在这诉苦、怀疑体制的人,真不少。抱怨,伤心、伤身,没有好处。
我每年都审国基。主要看创新性和本子写作质量。什么ESI、高引、工作基础和论文数量仅仅作为参考。要避免你的研究内容跟以前的太类似,不要给评审人感觉是以前工作的延续或者修饰。我自己有2012年发的ACS Nano原创工作,引用近300次了。在我眼里,比起我的别的论文,可能我自己觉得那是垃圾。引用次数与学科、方向差别很大。
本子写的不好,就算你以前发了CNS,照样毙掉,我就毙掉过。通常申请人会自以为写的很好了,其实不然。多找人看看,把把关,找找问题。不要清高。
我回国7年,由材料转到催化,相关国内专家可以说一个不认识。博士导师早就退休,也不是现在领域,国外博后导师也不是这个领域,一点帮不上忙。从2011年到2016,申请了4次面上,拿到三个。本子的直接关联研究成果(不是那种凑合充数的)分别发表在德国应化、ACS Nano、德国应化,直接反应了选题有不错的创新性(尽管不是CNS),都是很费劲思考、凝练的。所以,本子创新性是关键。
所以,建议楼主请人看看本子,究竟问题出在哪里。不要怀疑国内的体制啥的。
共勉
你“发了进二十篇文章,有进30分的”,不知道有没有可以拿得出手的?1-2分的文章有几篇对于很多国内研究生来说也算不上优秀,如果你这些文章不成系统的话,难于打动评审人员的。恕我直言,看你的错别字和行文水平,要中“国自然”够呛!
同为海归,也在国外十几年,混到了associate professor 才回来,谈谈自己的感想,与君共勉吧。
1. 海归多如狗,跟咱们竞争的起码一半也是海归,人家回来得早点,更有基础。
2. 标书不是论文,是用半科普的语言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让半懂不懂的评委看了觉得把钱给你值(这是我写NIH标书时,某大牛的忠告),让不是本专业的人看看是否能明白你要干啥,为啥要干,干了有啥好处。
3. 之前的文章一定要选紧扣科学问题/假说的,我选的时候忍痛把几篇高引放弃,只留了几篇2区,每篇都是对应解决一个科学问题的方法,显示自己有能力做这个项目。
4. 有条件找个真标书达人拔高一下,不要那种隔了几层关系找来或者单位花钱请的,一定要能说实话的真朋友。
5. 如果师门人丁稀少,那提前一年多出门开会,混个脸熟,但要专注宣传自己的学术思想,不是低层次的拉关系。我的小专业生僻,一年来只要有会就去讲,一度感觉自己像唐吉科德一样,到如今圈子里N 多人都知道我,部分也开始接受我的东西了。
6. 不是师门铁哥们近亲之类的关系不要去乱混圈子,瞎混容易弄巧成拙。
7. 积极寻找傍大牛的机会,你在国外好也是因为有大树可靠嘛,可以考虑把国外靠山请回来讲学,帮圈内人拉个国际合作啥的。
总的说来海归一定要调整心态接地气,,老把海外经历放心上反倒是个负担,现在国内科研搞得并不差,以尊重的眼光看同行同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多送高帽子,反正夸人既不要钱也不要命。
另,一次不行再来就是,国内总的说来做科研的生存压力没有国外大,至少还没到没有基金就要好几口人的丢饭碗的程度,放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