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庆生
近日恰逢每年一度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榜时,“多人失望,少人喜”是必然结果,因为国家基金总体命中率只有25%左右。看了一些未获批准博友的博文中罗列了一些评审人的意见,看后让我想起20多年前的一件与此相关的往事值得一提,供大家参考。那是一位比我年长几岁的老师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历。这位老师数理基础很好,据说大学功课大多数为优秀,英语也很好,做事比较严谨认真,就是性格有点孤僻,不大爱与人交流,毕业后顺利成章留校当了老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是1982年科学院成立的基金管理机构于1986年转成。我本人是从1988年开始申请,尽管基金委一开始就设立了青年基金,但那时我们都已经年过40,和这位老师一样,只能直接申请面上基金项目。记得当年我以讲师身份获得第一个面上基金5.5万元。我从别人那儿得知评审专家对这位老师申请项目的意见。当年还没有返回同行评审意见的规定,有的意见只能从别的渠道零散获得。例如有一年我们主管科研的副校长带领科技处长到基金委地球科学部了解评审专家对我校几位著名教授基金项目的评审意见,因为他们的基金项目当年没有获得批准。据了解有评审专家对这位老师近两年申请基金项目频繁更换题目感到诧异。评审专家认为,如果一项国家级项目申请人随意更换项目选题(或者选题不慎重),同行专家有理由质疑申请人的研究基础。尤其面对更换研究方向跨度较大的项目选题,同行难以相信申请人在这么大跨度研究方向都有相应的研究基础。而研究基础对于一个面上基金项目却十分重要。因为对于青年基金还可以有所容忍,因为毕竟年轻人科研经历有限,而对于一个工作近30年的高校教师,评审人就会认真评价你已有研究基础。那时候还没有像现在这样盛行SCI论文,有时评审专家只有靠感觉。最后,这位老师直至退休也没有获批一项国家基金项目,很是遗憾。
这个“教训案例”说明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时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即项目选题一定慎之又慎,一定要尽量争取一次选准。项目选题是否准确,一般从评审人对一个项目评审意见的第一句话大致能够判断:例如“本项目选题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创新,,”就表示对选题的充分肯定。尽管也许研究内容可能设计太分散,研究方案和方法不尽合理先进等,这些都可以在来年重点进行修改。如果选题基本准确后,即使第一次没有批准,申请人可以依据同行意见认真修改,第二次就很可能获批。尤其现在国家基金委出台的新规定:两年没有批准的同一个项目需要停一年。这样的政策对于评审人也是一个值得注意问题,即只要申请人对前一年项目依据评审人意见进行了认真负责的修改,第二次就应该给予通过,不要无故耽误人家的科研进程。据我体会,一般项目第二次评审有时会到第一次评审人那儿,评审人会认真考虑申请人的修改情况。以前有一位教授告诉我一个这类“教训案例”,一位评审人看到一份对前一年意见基本没有修改,也没有说明而是原封不动重新提交的申请书,断然拒绝。因此,我主张并建议申请人修改申请书时参照修改学术论文那样,对评审专家的意见进行“点对点”的修改,修改部分要特意做出说明。我以前是用黑体字表示修改部分,这也显示了申请人对待评审专家意见的认真态度,这会得到一点好的印象分。
结合最近科学网上博友们公布的一些评审专家意见,我重点注意到一些未获批准项目同行意见,确实也有评审人认为:“项目创新性不够,类似研究别人已经发表了相关成果等这样表述的意见”。具体情况我自然不清楚,但是这类问题应当引起申请人注意,一味强调“无良评审人”于事无补。不良评审人一定有,但我始终认为是少数。这可以从我们周边那些学问做得好的人基本都可以获得过国家基金项目(有的连续获得多项),反之学问做得差的基本没有或者很难获得国家基金项目的事实得到证明。我也为此写过一篇“评审专家当自重“的博文,以唤起同行专家们的良知,为了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声誉,评审专家一定不能过于感情用事。但是,作为我们广大项目申请人能做到的就是认真选好第一个项目题目,在充分调研同行研究基础上,苦思冥想提出具有一点创新意义的科学问题,厘清研究思路,设计合理方法技术路线,寻找合理团队成员等。
出处: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73617-822876.html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