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会评的必要性之我见
基金项目评审中实行会评并不是我国特有,据我所知德国基金会(DFG)一般项目只采用函评。其方法十分简单,每份申请书发个两个专家,如果两位专家都同意就给予资助,都反对就不予资助;如果一位同意,另一位不同意,则再请第三位专家函评,如果该专家同意就资助,该专家不同意,项目就被否决。德国为什么能做到这点,他们的一位负责人说:“德国的教授都有DFG”的项目。
至于我了解的其它国家,似乎都有会评的过程,比如美国基金会(NSF),与我们的差异是他们不事前确定学科资助的项目数,而是先确定资助总经费。然后根据申请项目优劣,详细讨论每个项目应该资助的经费,有点像财务审计一样。当总经费分完了,排在后面的项目,再好也不给予资助了。
我也了解过澳大利亚的基金评审,他们采取同一批申请项目,由同一批同行专家先“函评”,给出项目的排序。然后,还是这一批专家通过会评,最后确定资助那些项目,以及每个项目的资助经费。他们的函评专家的工作量十分大,向我介绍的那位专家,收到的申请书有一个拉杆箱。因为这一批专家相互都认识,估计初审主要是“泛读”,并给出排序,然后在会评中认真确定该不该资助。当然,多数专家初审认为不予资助的项目,就不会在会上费太多功夫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评审程序
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形式审查、初筛;,
2,函评;
3,学部评审会;
4,委务会终审。
对项目评审影响最大的,可以说是函评和会评。因为形式审查基本上是按基金委申请指南上的规定处理,不会有多大问题。不过,我们曾经对过去执行不认真的申请者,尽管他们的申请写得不错,处于“暂停一年”的“处罚”,以此让他们以后能认真对待国家给予的支持。
对于委务会的终审,一般在整个评审期间,没有出现投诉的情况,对前三步的评审也不会有太大影响。
由于现在函评同行评议的结果,通过计算机打分排序,很多申请人对于学科评审会的会评的必要性提出了质疑。认为计算机打分排序就可以了,会评反而会出现不公平,甚至怀疑有申请人会通过参会专家走后门。其实,函评结果的“绝对”可靠性,在一定程度上是比较差的,按计算机打分的合理性是值得怀疑的。为此,根据多年的基金管理实践,把自己对会评的必要性与大家交流一下。
一、函评存在的问题
如果整个函评是同一批专家,所得到的结果用计算机统计排序,可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现在每个学科的函评,基本上是按子学科找专家,并且一份申请书只有3-5个专家函审,由于评审的尺度不可能一致,在一起排序,势必会导致差的反而排到良的前面。这才是绝对不公平的!
由于每一份申请只有少数专家评审,有人通过“不合法”的途径,与评审专家沟通,使评审结果不合理地被优化,这是计算机无法鉴定出来了。当然,学科工作人员凭工作经验,能够发现一部分问题,但由于专业的缺陷,不可能完全发现问题,因此,会评就起到最终把关的一道门槛。
基金项目中有一种被称为“非共识的创新项目”,它们的评价排序肯定不会很高,但这些项目确实需要科学基金来资助,就需要一些高层次的专家深入讨论予以鉴别。这也是会评的必要性之一。
二、处理函评意见学科的做法
由于不同子学科领域的学术水平有一定差异,既不能让学术强的子学科包揽所有资助项目,又不能因为子学科弱小得不到基金资助,所有学科在提交评审会的项目时,不可能简单依据计算机的排序,必须要考虑适当照顾所有学科的平衡发展。
不同的子学科的评审专家群中,由于人际关系等问题,也会出现评审不很公正的现象,这也是计算机无法解决的。只有靠学科长期工作,对专家情况有所了解,当然会审专家对评审专家群中的人际关系问题,可能比学科有更深入的了解,对上会项目能够给出更为公正的说明,供专家组来判断是否给予资助。
比如:我们学科有一位专家为了保护自己团队的研究,凡是涉及自己研究领域的申请项目都给予评价比较低的评价,而对其它领域项目评审是相对比较公平的,这就是由会评专家发现并揭示的现象。这也启发学科在以后找函评专家时,要让他回避参与相同类型项目的评审。
三、评审会专家的作用
首先,评审会上有一系列的回避制度,以保证不参杂一些不公正的现象。由于会评专家组一般由11位不同单位、不同子学科专家组成,对于所谓“走后门”的可能性相对几率比较低。
一般情况,参会专家能得到基金委学科的信任,他们绝大多数都比较注意自己的诚信度。学科也努力选择一些在专业和人品方面都值得信赖的专家。当然,我们也发现过有点“自私”的专家,但属于凤毛麟角。出现这样的问题,不一定会影响评审结果,但我们不希望这种现象干扰评审会,下一次评审会就不再邀请这样的专家了。一个“特殊”的专家,在会评的公开场合所作所为,不仅受到基金委工作人员的注视,也同时受到其他评审专家的注视,除非这种不公正的现象操作得太“隐蔽”,否则,是不能过关的。当然,论坛中有一些虫友称“评审会上有一些所谓的不公正现象”,希望大家不要以道听途说为依据,最好向基金委举报,让不公正现象在阳光下被铲除。
我最喜欢的是评审会上对一些有争议的学术问题的讨论,也许大家不一定有共识,特别对于其它子学科的专家也不能完全理解争议的观点,但有一个根据讨论的意见,做出自己进一步判断的过程,而不是仅仅按同行评议意见投出是否资助的意见。
由于参会专家,相对是所谓“大专家”,他们对国内外动态,特别是国内进展有更多了解,对学科把握方向也是一次学习的机会,这些通常在函评中是很难得到的。
在评审会上,专家通过讨论从学术深度进行舍取,这是函审不可能做得那么好的。特别对于一些有争议的项目,有充分的学术讨论,资助失误的可能性会明显下降。
也许没有表述得很清楚,希望大家有什么问题提出来,进一步讨论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