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依托单位热衷于博后申请青年基金
高校老师们最近的话题毫无例外的和基金申请有关,由教授们朋友圈引发的一次交流,让大家对基金申请产生了新的认识。
首先,50岁前拿3个面上,有信心吗?这个是小木虫论坛上的一个热帖,点赞率最高的几个回帖:
luckydog52:就是面子上还过得去的基金……
liujun1216: 55了,一个都没有图片图片图片
countd2388:刷论文的何必为难刷论文的!大家都是混口饭吃
dongyw75:02年,博士毕业;
04年,青年基金;
10年,中面上;
12年,中面上;
14年,中面上;
16年,没中,上会了,被灭了;
17年,中面上;
18年,中国际合作;
19年,中面上,中重点。
通常情况下,硕士到博士是一个积累阶段,这个阶段基础扎实的话,青年基金是比较容易获得的。在这个阶段中,除了自己的勤奋努力之外,在导师的指导下受到严格的科研培训很重要(严格的科研培训都包括什么?)。如果选择从事学术与科研,那么会很快脱颖而出,拿到青年基金,这是独立开展科研的起步(青基:自然基金系列的起步基金)。
在青年基金实施阶段,全面的发展和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比如:专业技能、沟通技能、管理团队、平台的搭建以及个人学术成长长远规划等等。积累和发展不错的话,应该是很容易获得之后的面上项目以及省市各部委的项目资助。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差强人意,研究生阶段没有打好基础,可能连青年基金都拿不到。即使拿到了青年基金,导师的影响逐渐褪去,自己独立科研的各方面能力没有提升,就此止步不是没有这种可能性的。由此可以看出,上面反映出来点赞较多的几个回帖现象就能理解了。也就是说,能不能有信心在50岁之前拿到3个面上是需要靠学术积累的。
其次,30岁左右是最富有创造力的年龄。按18岁上大学,经过本科4年硕士3年博士4年,博士毕业29岁。也就是立志于以学术和科研作为自己的职业的话,就要从事博士后研究了。这个可能也是各个高校的政策使然,有个说法叫师资博士后,在这个阶段可以考察是否具有培养的潜力,自己说了不算,那就由同行说了算,标志就是申请博士后基金、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据不完全统计,教授申请自然基金的命中率20%左右(基本符合基金委发布的总的获批率),博士后的命中率高达50%(基金申请:博士后要不要申请?)。对依托单位来说,同样是增加一个自然基金项目,后者的命中率更高于前者。以三所高校的某个学科统计,自然基金项目获批总数分别是39项,29项和13项,同比全国设置该学科的院系,这个数字已经是相当高了,其中就有博士后的贡献。从这个角度可以理解为什么各高校要花巨资引进博士后了!
当然,引进博士后主要原因是为了发展,各行各业要发展,没有人才不行,博士后就是高校要发展的基础。前一段时间六部门发布指导意见(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摘编),其中特别提到了对年轻教师的培养,说明博士后的引进和培养在今后一段时间以来对各高校的发展来说十分重要!
第三,教授还要申请基金吗?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许多年轻老师总觉得教授们不应该和他们抢,或者应该去申请重点、重大或者其他更高级别的项目。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随着先进分析测试技术、各学科之间方兴未艾的交叉交融,前浪们在身体上和精力上已经赶不上年富力强的后浪们了,尤其是为了考核,有时候也得面临被做20%里的分母可能性去争取基金项目,而且是在圈内人士大部分都可能互相认识的情况下被低评,其中的无力与失落。当然,这只是得到项目未获批的消息时一刹那的心理,对于亲朋好友,对于同行来说,仍然是受大家尊敬大学教授。
那我们说教授应该做什么?优秀的人,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培养年轻后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就是说,我们的教授应该发挥更大的教书育人的作用,把学术和科研这面大旗让年富力强的后浪们去扛。比如,教授可以去做各种与学术科研相关的社会公益,作科普、作报告、给政府和社会提供咨询,给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等。如果不做这些也可以,那就三尺讲台,授道解惑,给学生带好课,把自己的理想、梦想、奋斗、失败和成功的光荣事迹和战斗经验分享给朝气蓬勃、踌躇满志的学生和年轻老师们,培养有诚信、包容、感恩、负责任、善于沟通交流与合作的,满足新时代国家和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本文部分观点来自于朋友圈,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出处: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amp=1612229846&ver=2865&signature=XxOYVxlahvCQU24eVEA4MXElIzgLMfWLMbyMN4BHwplUUaPeP3h5UWkXdtdcLYYB5QTHDVB0CsdNk2goJYIlgsYN7gRauzi0vT9GCJqNHyCLqBoomuo3sQz-*ZNizQ15&new=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