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那么多海龟中不了中国的自然科学基金?
好像之前看过几个帖子,说身边的海龟申报基金几乎全部挂掉,论文之类的一大堆,到底什么情况。
几个海外的朋友,我知道除了一个有关系之外,其他申报青基几乎都用了2-3年。水土不服吗?
非常正确,很多海龟文章好是老板push的结果。自己独立开展课题的能力非常一般。
总体水平肯定是国外高,国内硕,国外博,对比之后的结论
看过学院一个海归老师的申请书,行文非常随意,完全不按国内本子的套路来,可能这也算是水土不服吧~
另外现在国内科研水平也起来了,就靠海归文凭只能多得点安家费和启动费,后面的路还得自己走~
海龟还要有真本事,如果光是个头衔,那么一样被拍死在沙滩上。另外海龟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就是需要自己独立支撑科研任务,这个很考验水平的。不是在国外跟老板发几篇sci,回国就能自己把研究做好。
不同的思维方式,结果自然不一样。
另外,海归博士和博士后一般是做老板的课题,发了一些好的论文。
但是,发论文和独立科研能力并不等价。
这也是我们盲目高薪引进海归“百人”,“千人”计划的盲点。
这些人才项目恐怕经过一段时间考研后,会变成众矢之的。
国内缺乏具有独领风骚,并具有慧眼识人的学术大牛。
一刀切的僵化“硬框框”,操作简单,看似铁面无私,实质上行政取代专家的一种做法。
让行政人员根据简单规则,行使人事权。其结果可能与初衷大相径庭,科研的潜质和其他不可量化的素质,非真实专家,不可判别也。
比较好理解,
第一,很多人本身不把写基金当回事,比较随意,觉得我有那么多文章,无所谓的态度;
第二,不会写,这是关键,估计是英文太习惯了,中文表达不行,写的本子不好,这个是主要;
第三,没关系,不过这个其实不好说,通讯评审其实还是相对好点,看运气,不过,总体说,不会写,写不好是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