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破天荒地收到了19项申报书,这是历年来评审自然基金最多的一年。一般来说,每年大概四月底,基金委会把基金标书发来,会要求在5月20日前后把意见返回,由于四月和五月往往是研究生答辩的高峰期,加上五一假期等,所以对付这么多评审书还是有些时间紧张的。
今年好在我在国外访学,有时间处理(基金委咋知道的?),但是仍然花费了我16天左右才评审提交了。我往年评审的多是管理部三处的(多数集中在宏观政策管理),但今年地学部也发来四项(可能觉得我一些研究方向和地学部有些类似)。个中感受,略谈一二。
1总体感觉不论是面上项目,还是青年项目,申报书的质量都比往年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往年面目项目肯定比青年项目标书质量要高出一个层次,但今年没有大的区别。说明各申报单位和申请人都在努力提升申报质量,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2由于标书质量的总体提升,所以每一个申报书看起来都要比往年费劲许多。19个项目,我光意见写了18页,A4,小四字。
3根据学部要求的通过率,我首先对所有标书大致游览一下,希望找到像往年一样,内容不全、标题不通、国内外研究现状描述较差、研究方案明显不合理等的标书,这样可以事先排除。但今年由于质量上升,不但容易一眼排除,只能粗略地有些许印象。所以这个工作,我进行了两天排除了两项明显较差的。
4然后,我对此逐一进行了认真阅读,针对申报人所述的创新与空白研究都进行了查证, 发现有些申报内容国内早有人研究,没有研究的必要的,大概有5项。暂时保留意见。
5对剩下的再逐一进行内容设计、研究方案等的比较,并写出相应的评审意见,基本上比较出哪此是可以资助,哪些是优先资助的项目。这个过程最为累人和累心。唯恐评审意见偏颇和不专业,有的反复查资料确认。最后从12项中筛选出8项资助人员,略大于基金委的通过率要求。
6对地学的评审由于和研究方向相关较大,所以特别谨慎,也特别累人。(明年准备拒绝指派)。
7我能够理解一些大牛他们往往会找自己的博士生或弟子帮且评审,因为他们收到的可能比我还多,他们事务繁忙,不可能有时间仔细审阅。这可能也会影响一些公正性吧。
8此外,能够看到申请人的具体情况,但指派给我的,我一个人都不认识。不能排除其他评审人不会收到熟人的情况。
这么多年评审和参考申报的感觉而言,自然基金的评审只能说相对公平,这个还要看评审人的负责态度(每年基金委都会列出一个评审人黑名单)。但它的公平性仍然要好于其他基金,可能缘于基金委的事后评价。
另外,我想说,申报自然基金,只要你标书写得足够认真,确实走在国内研究的前沿,你肯定能申报成功的(至少在外审环节你会成功),怨天忧人只会加剧你学术的沉沦。
仅个人观点,不当之处,请海涵。
出处:http://bbs.pinggu.org/thread-4614711-1-1.html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