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无人员的进阶之路
博士毕业入职已经错过了当年的基金申请季、招生季,而且博士课题做的工作,在博士毕业这一年导师申请了面上项目。于是,博士毕业第一年,就成了无经费、无课题、无学生的三无人员,更重要的是,博士课题无法在申请国基,一下子连研究方向也没有了,惶惶不可终日。
用了一个暑假调整心态,决定放手一搏、换个小方向。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大量的文献积累和对实际问题的不断思索过程中,突然来了灵感。抓紧做初步的实验、申请专利、赶在年底之前提交paper,不为别的,为了基金申请书中的研究基础提供佐证,也为了保护自己的idea。
第二年,申请国青基和省青基,运气爆棚,双双获批。
青基完成的很好,在这个基础上又有新的体会,青基完成当年获批面上。
一个青基、一个面上,感觉已经把这个方向做的差不多了。拿到第一个面上后,学生已经有不少,原来的研究继续,虽然博士的课题不能再申请国基,但研究也仍在继续,不过侧重点转到了工程应用,同时开始考虑再换一个方向、为第二个面上的申请做准备。
第一个面上结束之前,报了第二个面上,运气好,再次获批。
再说说人才项目的申请,说实话,作为无团队、无大佬、无背景的三无人员,对于人才项目是没有抱过幻想的。一切还要从省青基说起。
省青基、国青基属于一个方向,完成的都非常好,成果很多。所以,获得了省优青的申报资格,省优青顺利上会,不认识一个专家,赤膊上阵,上去就被人搞下来了,最后获批的都是大团队、大佬弟子这种,才明白这种项目人的影响有多大。但是,偏偏就较真了,不信邪。因为大概查了查获批人的成果材料,觉得也就那样。
不信邪到什么程度呢,省优青被刷下来第二年,就去报省杰青了,结果顺利出校、过了函评、上会了,结果又不出意外的被刷了。但是通过这个过程我发现,自己材料不差,还是可以跟人PK一下的,信心大增。于是第二年接着报省杰青,这次顺利拿下。然后还报过QC、QB,QB也上会被刷过。再后来,政策调整,只能选一个报,于是坚定只报优青。
其实,看看每年获批的人就知道,很少有三无人员获批的,但是这几年基金政策、导向的调整给了我很大信心,我偏不信邪,我就每年都申报,慢慢等着,在这个过程中,口碑慢慢的建立了起来,同行的认可度不断提高,终于,有一年,侥幸上会,拿下。
回头看看走过的路,我觉得心满意足。不只是在于结果,更是经历的起起伏伏的过程。如果说有什么经验的话: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工作,相信好工作不会被埋没。如果没有团队、没有大佬,那就拿出足够弥补这些短处的长处、亮点,坚持住,不放弃,勇敢开拓新的方向、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其它的就交给时间,静待花开。
还要说一句,经历过这么多申请、PK,国自然是最最公平的,没有之一。
焦虑不解决问题、等待不解决问题、天上的馅饼也很少砸下来,唯有脚踏实地,找准方向、付出时间精力,一切都会是最好的结果。
新的一年揭榜时,送给各位共勉,预祝各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