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科研能力的标志
自然基金的申请是从各方面评估和资助有发展潜力的学者从事基础研究。其中最重要的一项能力就是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其实这个能力是博士培养阶段的目标之一,通常在博士论文盲审和学位论文答辩时通过盲评专家和答辩委员会的委员们给出。除此之外,还要评估申请人从事科研活动的试验室、团队、对外合作交流以及依托单位的实力和水平等等。
由于大学扩招、个人性格、兴趣、求职竞争等原因,使一部分博士、硕士毕业后进入高校,让高学历的年轻人进入高校,补充高校的师资力量是一件大好事,以前的教学评估还把获得博士学位的老师所占的比例作为指标之一,这也是前些年为什么一些学校为了争取硕士点大量的引进博士的原因所在。虽然是好事情,但是,高校自己没有很好的定位,千篇一律的想转型、想升级,从而争取更多的资源。比如,现在很多以教学为主的高校都要教师们申请自然基金,通过人海战术,扩大分母的基数,期望在分子上有所突破,甚至一些高职院校的老师们都加入到申请自然基金的大军中来。为了鼓励这些已经被沉重的教学任务弄得疲惫不堪的老师申请自然基金,有些学校出台政策,只要提交了本子,奖励3000-5000元不等的现金奖励,这个可比上课轻松,反正不在乎结果,重在参与嘛!一些学校为了防止大家出工不出力,随便应付,把能否获得自然基金作为职称评聘和薪水待遇的的依据,让本应把精力用在教学中的老师要完成超出自己能力和水平范围的事情。因此,磨掉了兴趣,打消了积极性。
言归正传,刚入职的年轻教师是否具备了独立的科研能力?这是一个具有一定隐蔽性的问题!年轻教师申请自然基金的基础多源于博士学位论文工作,想法来自于导师,从事的是验证导师想法的试验工作,一般会产生不错的论文,专利,获奖等,并且在导师的鼓励和安排下参加国内或国际会议,在学术交流过程中也获得了一些荣誉和认可,这里面自然包括导师的影响力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参加工作之后,能否提出有质量的想法是要打个大大的“?”的!一些标榜自学成才的博士,一般很难在学术道路上走的很远,因为其未受到严格的科研培训(请参考本公众号文章严格的科研培训都包括什么?),怎么能算是合格的博士!这也是很多年轻教师申请基金经年未能获批的原因之一。
拿到青基后,如果不是依附于大团队,而是靠着青基的经费启动,建立了自己团队,有了自己的试验室等,虽然艰难但也终于起步了,这时候青年基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相反,获资助的年轻学者,如果未能在项目实施期间获得很好的发展,估计学术生涯很有可能就止步于此!
从青基开始学术与科研的发展之路,一步一个台阶,每个台阶上起来都很难(请参考基金人生之起起伏伏,再谈基金人生)!
搞学术第一乃兴趣所致,若为了生活必落下乘;第二绝对聪明,否则无法提炼专业研究方向的科学问题;第三,写本子时抓耳挠腮,收到未获批结果的邮件时失落无助,愤愤不平,应该是基本未看到学术的门槛!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就是一个典型的具备独立科研能力,而且其能力还胜过导师的最佳的说法,很多单位大力引进在国外大学拿到博士学位的留学回国人员,入职后并未取得所期望的成绩,研究成果平平,反倒不如国内培养出来的博士,所以总云其水土不服,或者说科研和学术环境不如国外等等,其实应该是还没有具备独立科研能力吧!
以上所言,均属个人见解,如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