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国自然的本子是怎么评的?
没收到评审任务,会有点失落,会有点怀疑是不是自己水平不够呀,其实不是这样的。能收到函评任务的老师和研究人员对待评审工作的心情或做法可能各有不同吧。
有些评审人,一般先让学生评审,好处是让学生学习,自己最后再把一下关。这里面有一个说法,叫世故也可以。就是对一些双一流学校,也就是原985、211的学校的本子,尤其是知名教授的本子,不要轻易否定人家的研究,不能因鸡毛蒜皮的问题而否定人家,其他学校的本子尽可以五湖四海,海阔天空,否则必遭反弹。
所以,如果不给人家过的时候,前面先肯定一下人家的研究,或者冠冕堂皇,或大加赞誉,后面再委婉的说一些客观原因。这也是一些缺乏阅读理解基本功的年轻教师往往觉得不服气的原因。会误以为遭其他评审人暗算了,还费尽心思在想是其他专家坏了自己的好事。其实,不给才是中心思想,是关键。阅读评审意见时不要理解错了评审专家的意思,也正因为这个缘故,很多老师觉得去年评的还不错,怎么今年比去年评的还差的一个原因吧!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函评意见之如是观: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
人嘛,总是喜欢好听的话。为了避免遭反黑,好话一箩筐,让申请人先舒服一些,不舒服的地方就一句,其实最关键的就那么一句。
还有就是,大家很反对评审意见八股文,评审意见放之任何一本标书皆可,可以理解为说官话,打官腔,但是这种情况也很危险,如果给知名教授举报的话比较麻烦。这种意见对年轻教师来说,从评审意见中学不到东西,从而很难对本子的质量做进一步的提高没有啥益处。
对于比较认真的评审人或者没有经验的评审人,有一说一,太实诚,一旦遭人反弹(除非说的有道理),很容易上黑名单,以后就很少有机会再煮酒论英雄了。这个和学生评教给老师打分有点类似,老师要求的太严,要求的太高,感觉平时总和学生过不去,来而不往非礼也,礼尚往来,学生自然就不会给老师打高分了,这种责任感很强、有情怀,还很执着的老师就很吃亏,也就很容易失去上讲台的机会了。
当然,也会有许多评审人本身也申请,指派函评任务时一般采取回避制度,这个就不好说了。但是据个人所知,某些学科处专家库里的专家本身就不够用,再回避就找不到能评审的人了,有时候专家当年申请面上项目,倒是不影响能收到青年基金函评的本子。
为什么总是有一些评审人热衷于讨论一些格式、标点、态度是否认真什么的,甚至还从标书撰写经验方面给申请人提意见或给出建议,好心是好心,但是也容易被一些有脾气的教授或者教授的弟子所诟病,对一般以教学为主的学校的申请人管用,人家拿你没有办法,也没有那么大的脾气。
如何才能不被反黑,这也是要学习的,这个得自己动脑筋,就是看评审过的本子的中标情况,认为差的为什么人家怎么就能上,需要慢慢体会和琢磨。
网上看过一个经验,觉得很有意思,就是万一有人知道你评审了他的本子,人家没有中标,你没给人家过,你一定要说,肯定是其他评审人的意见不高,不能老实巴交的说,哎呀,其他的本子都很强,下次吧。切记切记!
为了进一步提升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的可信度和公正性,基金委一些学科处参与了“负责任、讲信誉、计贡献”(RCC)评审机制试点工作,拟采集申请人对通讯评审专家意见的评价信息。申请人在阅读通讯评议专家评审意见的同时,对评审意见进行评价。分值4、3、2、1分别对应评审意见对自己“很有帮助”“有帮助”“帮助不大”和“没有帮助”,如果您没有选择具体分值,系统则默认为4分。
由此可知,基金委一直在为公平公正的基金评审而努力,对函评专家的评审行为也是一种制约,防止有些本子失去了宝贵的资助的机会。
综上,总之,基金申请和评审是学术和科研工作中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所以一定要好好写,好好评!
以上均为个人见解,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自然基金青年、面上项目相对最公平的。
个人认为无论申请人、函评专家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就可以了:从申请人角度一定要将自己的申请书写好、研究基础做实;从函评专家角度平衡好创新与研究基础,让有能力、扎实做事的申请人有机会出线。
基金委非常清楚:由于资助率极为有限,他们非常乐意地接受函评专家依据自己的判断杀掉一大部分申请书;除非是非学术因素,基金委不会干涉的专家评审的;有些省的自然基金评审系统对不考虑资助的意见可以直接勾选系统模板条目。
申请人如果寄希望自己对评审意见黑化来提高自己的命中率,不是正道,也达不到目的。C9的申请人申请自然基金项目时被要求高点非常正常,会评也一样被要求高点,他们自己估计也不好意思去黑化评审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