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同行交流,今年基金结果可能意想不到
1. 基金委一直在改革,尤其今年力度大,送审专家可能不都是小同行,可能跨学科,尤其是第一代码和第二代码为不同学科的本子;
2. 不再对同一单位同一课题组进行平衡分包,由于本子数量大,通过大数据进行打包,也避免人为干扰,这样就会导致同一课题组的本子都在一个包,造成自己与团队的同事PK,当然不可能全中,平均几率是三选一;
3. 专家库可能进一步扩充了,身边有的是只有青基(结题)就开始评审面上,地区也能评面上;所以,申请人的本子也要符合老少边区专家的口味,不能一味钻高精尖。很有可能,看起来平平淡淡的本子却中了,而投入过多精力的本子却悲剧了;
4. 在去“5唯”的背景下,发表中文期刊的本子可能中,有大量SCI的本子即使是高分SCI,可能悲剧;个人评审后的感觉,以中文期刊为主的本子,尤其是本领域经典中文期刊,读起来很顺,而只有SCI的本子,感觉似乎很高端,但逻辑不通,好像要让评审人去猜,很费脑力;
5. 由于疫情影响,写本子的时间太充足,本来不想报的为了打发时间也写了本子;表面的结果是,本子整体质量大幅提高,但今年个人评审后发现,格式方面确实提升不少,如果不看内容的话确实很美观,但也有很多走入了牛角尖的,是不是花的时间太多而适得其反。
基于以上分析,可能结果大出意外,但也要保持心态。
另外, 基金委加强了内部管理,会评之前很难探到有价值的消息;系统不会再有五六年前那样的明显漏洞,有关BUG的消息,大家不必太认真;还是等到会评结束之后再打听,最可靠的是基金委放榜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