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
有些年轻教师自嘲博士阶段自学成才,啥都是自己的,idea,实验,写论文,改论文,只有在署名的时候导师才出现!个人认为,导师的导作用没有体现,是不合格的导师!但是不能否认导师提供了攻博的机会,提供了平台实验室,助研费,因此不能抹杀导师在此方面的贡献!常言道,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虽然导师没有尽到导的责任,自己应该勤奋努力,一样可以很好的成才!
导师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排除每周甚至每天都问进展,可以认为是监督过于频繁,只是给人感觉好像就是一个打工仔,idea,试验经费不用担心,不容有发挥,只要按照导师的安排做即可。博士阶段日子不好过,但是几年下来收获也不小,拿到了学位!对个人成长来说差强人意,不算是特别好的导师!如果和没项目没经费的选手相比,已经是相当不错了!
经常和弟子们交流学术心得,规范,导师圈子里的逸闻趣事,自己的励志故事,根据弟子的人生规划(主要针对选择科研的)循序渐进的指导如何开启和准备学术,比如:文献调研写综述,确定学位论文工作,怎么总结提炼创新点,指导撰写和修改论文,带学生出差长见识,把学生推荐给圈子里的同行,让学生有在国际国内会议上作报告露脸的机会,让学生搞接待,报销,写ppt,参与项目的申报,关心学生的生活,有时候甚至介绍对象!学生会得到全方位的培养,一般是留下来要自用的!一旦工作,基本上就启动了开挂的人生,项目,帽子很快会有。否则众学生中哪有时间和精力每个都能照顾到!只要忠诚,听话就行。
继续,如果留不下来,会有些问题。或者是人品,或者是没达到预期的优秀,或者实在留不下(比如985,导师也没办法),或者是环境实在恶劣,不足以养家糊口,甚至职称解决不了等等,只能挥泪下嫁另谋高就了!
继续,成为独立pi需要时间和专业素养与技能的积累,这个时候导师的影响力和自己受到严格的科研培训的功底就发挥作用了!有时候前者的作用可能大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偶尔碰到某同行时对方问,那个谁是你的学生,咋样嘛?这就是决定一个项目结果的关键时刻!所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对导师要常怀感恩之心(除非道德败坏人品极差,不过这个不能由自己评价,避免主观偏差),一个总把自己的导师说的很不堪的人,一个总是满腹牢骚的人,成功者,优秀者一般都会下意识的绕开话题,继而在以后会敬而远之!所以人常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就是这个道理。建议多和圈子里优秀的人交流,会学到很多学生时代学不到的东西(尤其是情商,可以观察分析对比周围这些人,会说话能抓住重点行事细心严谨效率高)!
最后谈一点,在导师的指导或者影响下取得的一些成绩,不能认为是自己的本事,离开导师入职开辟新的研究方向,申请项目带学生,在学术界建立自己的声望和信誉时,那才是自己的本事!所以,做事态度要端正,做人心胸要宽广,处世低调药谦逊,这个应该是学者的底色!
出处:http://muchong.com/t-14218567-1
说的很客观,事实就是这样。绝大多数博士都是自己探索实验,导师多是把握大方向。看似导师很少手把手教我们怎么做,甚至很多导师都不清楚我们的实验方案是什么。但就算这样,导师导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就拿本人来说,刚毕业到了二本院校做老师,条件所限开辟新的研究方向,实际上就是根据条件选科研,开始那会真难,几万元的人才经费很快就捉襟见肘了,申请基金也多次不中,多次想quit了。好在导师及以前课题组老师的鼓励和指导,慢慢科研上有了起色,也拿到了青年基金。为什么青椒难?因为以前我们是在导师的呵护和光环下工作,毕业后自己要当家了,你会发现其实是很不简单的,作为青椒,我认为楼主说的很对!
很多高校反映引进的博士水土不服,我估计层主所说的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之一,自己当家做主了,样样都得会,通常没个几年站不住脚的,所以从最开始考核1年变为3年,5年,就是给了人才成长的时间,不是给启动经费就成的!
楼主写的很实在。确实反映了大多数的博士青椒的经历和科研情况。在大佬组里和导师光环下工作毕业,和自己独立甚至PI建组拿项目发文章,确实有一个衔接过渡的阶段。
但目前有另一个问题,为啥普通高校(普通一本二本)也开始这考核,那考核,甚至要求师资博后?而且青椒待遇提升却不明显。意思是要各种考核条件可以,待遇能不能跟上来。
完全同意?尤其是文科类的博士生,如果导师不是学术大牛,能给你提供个屁的实验室和平台,还不是全靠自己!根据我个人的求学经历来看,文科博士如果没有遇到学术大牛(我指的是学术,人脉都牛的真正的大牛)的话,后期发展遇到的困难比理工科的可能要更大,因为“文人相轻”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