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总会有回报!
2008年硕士毕业来到单位后,一直从事临床工作,主要硕士阶段,也是专注于自己临床技能的提升,甚至因为自己热爱临床工作,自己也成为了硕导时常挂在嘴边的笑话。在省级三甲医院工作一段时间后,自己也成了患者口中的“好医生”,但是却发现光有一身临床技能,并不能得到业内同行的认可。怎么办,读博提升学历呗。但是考博之路是异常艰辛的,工作,家庭分散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即便如此,经过三年的努力,总算冲过了初试线,进入了复试阶段。满怀信心的去母校复试,结果被自己的硕士老板坑了一把,失望而归。罢了罢了,母校是回不去了。机缘巧合下,第四年报考了在职博士,并且进入了复试,这次运气比较好,导师接纳了我。回想自己四年的考博历程,我下定决心,把在职博士当成全日制博士来读。
一、读博篇
2014年来到了广东某医科院校开始了我的在职博士生涯。由于从来没有接触过科研,起步异常艰难。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人生第一个伯乐,我的博士导师S教授。导师并没有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在职博士,他只看能力,不看学历。针对我基础薄弱,没有科研经历的特点,制定了先看文献写综述,再开题做实验写毕业论文的策略。
SCI综述,神一般的存在。对于我这个只写过一篇中文文章的临床医生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但是导师都安排下来了,也只有硬着头皮上了。经过半年的努力,第一篇SCI综述总算是出炉了,开始投稿,运气还不错,第一篇综述第一投就只是小修,迅速修回,很快就接收了。投稿到接收,不到一个月,快得我都怀疑人生了。
通过第一篇综述的写作,自己也对研究领域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了,同时看文献也不再那么费劲,文献检索也学会了,一些常用的科研软件也都掌握了。通过一篇综述的写作投稿,真的学会了很多东西,我感觉我入门了。
每一项技能都是需要多练习才能够熟练掌握的。写作也不例外,在第一篇综述的写作过程中,自己发现了一些还可能深入写作的idea,那就继续写吧。按照之前的套路,两个月,第二篇综述完成,投稿,等待。等待过程中,又把第三篇综述完成了。此后一发不可收拾,接下来的一年时间,总共写了6篇综述,加上第一篇,我在2016年9月之前,总共有七篇SCI综述接收,分值在2-3分之间。综述写作让我对整个研究领域有个更加深刻的理解,要做一篇article毕业,自然就是小菜一碟了。2017年6月,我带着7篇SCI综述和1篇article以及无数的idea毕业了,拿到了博士学位证书。没有学历证书无疑是一个缺憾,但是我这三年的收获,足以弥补这个缺憾。
二、课题篇
在读书过程中,导师也鼓励我参加课题申报,由于我是在职博士,可以参加原单位的项目申报,因此2015年底,开始了我的标书写作旅程。说是旅程,那是因为我真的很享受写标书的过程。标书就是八股文,需要创新,但是也不能太过于创新。在导师的指导下,2015年的第一个标书顺利得到资助,虽然只有1万元,但也算是我的第一笔科研经费了。报课题时候发现,其实可以发动科室有科研兴趣的人一起申报的,毕竟每年可申报的项目是有限的。随后联系了志同道合的同事,一起申报项目。其实方式很简单,我来写标书,挂上他们的名字,课题申请到后,我来统筹所有的课题经费,文章我通讯,申请人是一作。简单粗暴的合作方式往往是很有效的,2016年便拿到了三个项目,累计16万的经费。标书越写越顺手,那就试试国家级项目吧。鉴于本区域是可以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地区基金的,那就以这个为目标吧。2017年三月份,两份标书顺利提交,一份是我的,一份是团队小伙伴的,还是原来的合作方式。2017年8月17号开奖,我的挂了,小伙伴的中了。还不错,至少团队的经费已经累计超过50万了。乘胜追击,17年年底又拿到一些小课题。经费累计超过60万了。转眼又到2018的NSFC申报,我把去年未中的标书简单修改一下便投出去了。2018年8月16号,科研处便通知我的标书已中,至此,本团队近三年累计申请到的经费刚好到100万。同时2018年还有三个100万左右的项目和两个博士后基金等待开奖。
三、总结
语文不好,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也没什么逻辑性。这几年的经历,认真写,绝对能出一本书了,书名就是“临床屌丝的科研逆袭之路”。这4年科研之路,积累了8篇文章,100万经费,一个团队。装备已经备足,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