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怕有的国自然评审专家自以为是
这两天上网,看到一帮评审专家到处发鸡汤文,介绍评审经验,到底是啥心理就不分析了。
看到一个专家,说评审了13份基金,发现12份都没写关键技术,很是气愤,给很多都降了一等,说这些人不懂规矩。
我就在想,如果13份有12份在你眼中都不懂规矩的话,那么这个专家是否应该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的理解有问题?
再说,基金委的模板本来就是个大致框架,大部分符合就可以了,还真要一字一板扣着人家的规则来?没写关键技术只不过没有把这部分单独列为一部分而已。基金委的模板只是个指导文件,关键技术可以在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等很多地方问题反应。。我还遇到过一个专家,人家第一部分根本不用分章节,立项依据可以和国内外现状放在一起论述,完全没有问题。
就怕很多专家,自以为是,抓着鸡毛当令箭。
那些发文宣传“经验”的所谓专家,到底是啥货色就不说了,就那自卖自夸的德行,怎么看也不像个踏踏实实做学问的人。就算他真是专业权威、评审专家,如此做事风格,只会离初心越来越远,在通往“砖家”的道路上加速狂奔。
基金评审这事,辩证的看吧,专家人数众多,什么样的专家都有。看看基金委发给专家的评审要求,就能看出,还存在一些等乱的情况。我曾经遇到一会,五个意见,四个都是A或者B,另外一个意见,专家用了写了近千字,从各个方面批判,甚至连没有海外经历都成为缺陷了。当时确实很气愤,回过头看看当时的圈子状况,那年的我的项目一定不会上会的。所以,有时候基金评审像买彩票一样,还真的有一些运气的成分。
以前我也这么认为,但是后来发现大部分专家花在一个本子的时间很短,如果不把框架结构搭好,还要专家花时间去找,吃亏的只能是自己。兄弟,我觉得为了自己,还是尽可能地去避免跟着专家对着干吧,这么多评审家,你能保证你碰到的都是负责任的专家吗?
的确,国家基金本来就有一定的写作框架,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方便评审人评审,萝卜白菜什么都糅合在一起,希望评审人各种理解回味,这种我认为这个楼主并不是太对
自认为语文学得还可以,按我的理解,这部分应该分两部分写,一个实验方案,二是可行性分析。括号里的诸如关键技术等是上述两部分里应提及的内容,单独列出来说明没有问题,但是也没有强制要求单独列出来说明。所以我更赞同楼主的观点。
专家分享自己的经验,无论你觉得是否对你有用,尊重人家的经验(营销号除外)。以前佟掌柜在时每年大量的人介绍自己的评审经验,每年出一本评审经验集,最终还是架不住有人人抓住个别字眼猛烈攻击,最后不再有人愿意分享。
如果技术关键且重要,可以单独列出来写;如果申请人没有单独列出关键技术但是在其他标题下有说到或者体现,当然也是可以的。细扣写没写这个问题来打分也完全不是基金委的意愿。一定要求“关键技术”单独拿出来写的话,那么那个“等”字你是不是也得单列一个小节来写了,无语子。
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包括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手段、关键技术等说明)。
如果将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手段、关键技术分段或分节来写,感觉很多人会将研究方法、实验手段和关键技术写重复
完全赞同你的观点。专家评审本子,能合理的把看重的点给说出来,实属不易;我见过很多评审人嘴巴上说的很好听,实际上10个本子2小时不到就审完了,先看熟人否,再看文章就结束了,极其不负责。更重要的是:1这个专家没有因为没写关键技术而恶意差评,只是微调结果,换句话说基本没影响评审结果;2关键技术在论文里面是必须项,国自然申请书近年来里面提出来了,单独列出来方便审稿人,也就是方便自己。
PS:我今年没有单列关键技术。
正在看《有说服力的写作》,其中有句话“读者只能就你所呈现的信息进行加工。即使他们持有与你相反的观点,你仍然有机会去说服他们。如果你说服失败了,你也不能责怪他们”,“如果读者所做的决定并非是你所期望的,那么这就是你的失败,而不是读者的错误”。尽管有些绝对,但也是个改进工作的思路。
“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观点不是越冗长越好,比如我这几个字,就可以把你引用的那么长的话彻底打败。
应用基础有关键技术,基础研究哪里有关键技术?估计那个写评论的审的是技术学科,也就是第三大类的科学问题,而突破瓶颈当然涉及到关键技术,如果审稿人看半天都一头雾水不知道申请人要解决什么关键技术,表达这么不清晰当然应该枪毙本子。而前两类纯理论的,也就没有所谓的关键技术,评审人也不会这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