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准备申请基金的时节,发现:很多学生辈们的文章数量都赶上老师了!
不过能否拿到面上还是难说,以前这个数量的文章拿到面上还是比较有把握的。
顶刊还是少,逃离内卷的途径还是顶刊,不够风险和难度太大,绝大部分人还是在数量上卷
没错,所以有35岁线。
躺了,想静下心来做点自己想做的,那啥爱中不中吧,不想太操心,都是水。
我的情况是投了很多顶刊,被拒的很厉害,只能往下投差一些的。
本来就是后浪推前浪的事,你想想那些老教授的论文数量。
顶刊也卷了,现在热门方向有五篇顶刊代表作的人太多了,比如AM,NC之类。
只有大子刊以上的才算是卷出头了。
AM,NC算个屁顶刊,也就算好一点的。
以前是我国论文生产不足,现在逐渐进入到生产过剩阶段,每个人每天的消费能力小于24小时,将来这个问题还会更严重。建议科研人员每周3天工作制,提振消费,限制盲目扩大产能:)
如果我们对科研的追求来自内心深处对自己价值的延伸,那么基金仅仅是这个过程中的路边风景。中与不中,是某些人的认识,但我们追求的步伐不会因为他们的认识偏差而丝毫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