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又一年度国基金公布的日子,在论坛里关注了两天,几家欢喜几家愁……看论坛上有位师兄坐在没有开灯的客厅里默默流泪,那种苦楚、无奈和伤心也曾经有过,但今天的自己却没有太多的情绪,好像是位旁观者,殊不知自己的第一次地区基金也挂了……今早上单位群里热闹了一阵,恭喜两位我眼中的实力悍将高中,虽然有些朋友只知道今天是七夕。
自写完基金起就预感到没有任何希望,一直还是很相信自己的预感。但还是徒劳地查了几次,结果与预感的一致,依旧是在“评审中”。此时刚好女儿醒了,跑过去抱她瞬间,噙着泪水的大眼睛对着我开心一笑,那一瞬间什么事情都抛到九霄云外了,眼里、心里、整个世界全被这个小精灵占据。刚刚四个月,带给这个小家太多的欢声笑语,感谢生命、感谢爱人。没有太多的情绪其实也意味着还是有那么一丝丝的波澜,更多情绪的还是在抛家舍业读博的那段日子里,回归到主题:基于非精英教育条件下的985攻博及基金申请研究。
“非精英教育”无论是看起来还是听起来都有那么些扎眼或刺耳,反正我第一次听是有这么些感觉,不是妄自菲薄,各位也没必要对号入座。这是当年入职培训时,讲心理学的一位老教授讲的,才知道精英教育是指本、硕阶段是在985院校接受训练的。当时听了这话之后就深深地感觉说的对!再回过头看,没那么偏激了,但事实依旧残酷:985、211和二本院校的差距在什么地方?这不是本帖的核心,这里也就不展开讨论了,无非是学生和教师的眼界、格局、机会呈单调递减。所以凡是高考志愿填报的咨询,我只一个建议:首选985,其他的问题再考虑。请原谅我这极其有限的眼界和格局,本人只是方方面面都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还是深信书中自有黄金屋和千钟粟,那颜如玉也不远了。
又扯远了,回归本文研究主题……
如题所示,本人本、硕毕业于本地有一定特色和实力的工科院校,稀里糊涂也挺愉快地去了本地另一所普通二本院校做教师。
硕士阶段没有做过什么具体项目,自己意识模糊、身体又懒惰,所以也没经受过严格的科研训练,那时候根本不知道什么是SCI,身边也没人发什么SCI,惭愧的很。那个年代硕士好像还有知识分子的帽子,又赶上教育部本科评估,稀里糊涂的进了高校工作。
之前也没怎么努力过,工作后那就是更加堕落的开始……这就是格局或是大环境的影响吧,周围没人搞科研,没人申请项目,更没人读博,有的只是使劲抢课、代课、算课时费……工作上就此沉沦,不能自拔,也没意识到这些问题。生活上按部就班结婚了,日子就这么过了几年。后来单位出了政策,鼓励在职读博,当时是除了不断增长的体重外,工作上按部就班,科研上一无所有。机缘巧合认识了位当地一位名气很大、方向相符的985博导,当时还是没有清晰的认识到博士是怎么能读出来的,还想着一边上课挣钱、一边读个985的博士,美啊!跟他读博的人排长队,时间就这样浪费了至少两年。直到身边出现了清华的博士之后才匆忙地跑去外地开始读博,真的是匆忙,除了知道单位还给发工资外,其他一概不知,什么准备都没有。说到这里,想起了小木虫某一置顶的帖子,统计高校教师课时量,这里公布下本人所在学院的工作量,各种原因本学院达不到教育部规定的师生比,教师数量每年增加,但杯水车薪,本人一年平均是4-500个课时,不要怀疑,这只是普通水平。本专业的一位青年教师自工作以来年均1000+课时,对,你没有看错,每年都是一千多点的课时量,纯本科教学,这也是笔不错的收入。没什么好奇怪的,也不用算,上的完,本人曾经一天就上过12个学时,一直上到晚上十点多。以上课时量讨论顺带而已,没什么具体含义,1000+的同事在教学上依旧是兢兢业业。平台决定的不仅仅是学生,更大程度上的影响其实是教师。
接上段,匆忙到外地一个排名还不错的985院校读博,回归了学生生活。去之前就听说实验室有位很厉害的师兄,也是在职的,去了之后才知道:那是真厉害!全年回家只有两个时间段,春节和暑假,总共不超过20天,剩下的336天全部在实验室,每个月在实验室的时间350个小时左右。你还是没有看错,只要他在学校那就必定在实验室,不在学校那必定就是在回家的路上,要么是家里,因为师兄还有家庭,还有个刚一岁的可爱儿子。时至今日,我依旧很感谢他,只有传说中的刻苦学习的榜样就在我身后坐着,指引方向、带我入门和各种传授。
说到这里各位可能又有疑问了,这是厉害?厉害在哪里? 对不起各位了,本人和师兄都是普通人,不是传说中的学霸,都是工作后带着着啤酒肚再回来读书的,当时唯一驱使本人走出这一步的只有那么一丝丝好奇和情怀。这也是本人把本帖发布在小木虫上的重要原因,本帖针对的是大部分家境普通、资质普通的普通人。学霸的故事也有,后面会奉上。
总之,本人这位师兄给刚刚进实验室的我树立了及其震撼的榜样,本人也就跟着乖乖坐着了,使劲看书、看论文……完全傻了,看不懂都不是问题,关键是看不进去、记不住!身体上连续坐四五个小时后,头晕眼花脖子疼……读博的日子就这么开始了,直到三个多月后身体才适应了这种节奏。
读博的第一个春节后,慢慢能跟师兄讨论讨论了,这期间也发生了很多事情,上课、看书、通宵给老板稀里糊涂地写项目书。直到有一天,日期不记得了,但清晰地记得那是周五的晚上十点多,实验室只有三个人在,师兄把我叫出实验室,外面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师兄直接说:我病了,你陪我去医院……用现在的话说,我瞬间懵逼。明明刚才还在讨论问题来着,刚刚从我身边走过,咋这就病了?师兄的眼神真诚,又有那么些恐惧,扭头叫上师弟,关灯锁门走向校外的医院,就那么走着去的。那晚经历了各种检查后,师兄情绪突然不稳,开始急救、输液等,急救时师兄紧抓着我的手,讲他读博以来的经历,讲他的家庭、孩子,讲他读博前推导了一年多的公式……我却是脑满肠肥的就来读博了。凌晨三点多,我们三个又走回来了,没错,依旧是走着回来的,唯一的区别是雨停了。师兄身体上没检查出什么问题,我们心情都好了很多。周六早上师兄没来实验室,后来知道他是自己又去了另外一个医院,再后来我陪着又去了几个医院,依旧查不出问题。此时,师兄的毕业论文草稿已经完成,七个创新点、两个SCI、两个在审SCI、发明专利、提案等。师兄病了,他说要回家,我劝他:草稿已经完成,我们帮你修改下,你好好休息,还是可以6月答辩的。师兄拒绝了,还是回家了,大家的楷模没有如愿打破三年按时毕业的记录。
大家都知道,师兄是太累了,身体只是一方面。之后大家也注意锻炼了,打球、骑车。那年的暑假,师兄确诊是颈椎问题,师兄戴着脖套,带着爱人、孩子又来到校园,被老板要求来修改毕业论文,不巧的是刚来又痛风了,依旧坚持每天一瘸一拐戴着脖套来实验室。大家都看在眼里,我心里有的只有敬佩。临走前几天问大家学校周围有什么玩的地方,带孩子去转转。不奇怪,没生病之前,师兄哪里都没去玩过,唯一的活动场地可能就是校园内的篮球场了。
秋季学期,师兄进入答辩环节,本人的研究也进入最终实验求证环节,那个学期经历了第一次投SCI文章,不知深浅投了个还不错的期刊,很快拒了。对实验还是有信心的,但又有些忐忑,又修改了一个多月,投了个一般期刊。奇怪的是这次投稿感觉完全不一样了,可能是尽全力修改了,可能是第一次拒稿后不自信了,反正是投稿时手都在发抖,到现在还能清晰地记得当时那种感觉。这个学期师兄也毕业了,最终是以4篇SCI毕业,同期毕业的最强选手,即便都是三、四区的文章。翻过年后这位师兄成功申请到了地区基金和省基金,大家都在由衷地恭喜他,老板也时常提起他,我们的榜样。
https://guozr.com/nsfc/3852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