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自然|GuoZR.com

  • 注册登录
  • 互助中心
  • 我要提问
  • 基金检索
无基金就出局
Funding or Losing
  1. 首页
  2. 经验
  3. 正文

国自然经验分享:科学性问题,非科学性问题,运气

2016年3月14日 1190点热度 3人点赞 0条评论
JD自营:国自然申请指导与技巧

年初,在国自然递交刚完成时,季博写了个“一点课题经验分享”,其实是总结。怕后面把一些细节忘记了。今天再次总结,是从季博看过的标书实际返回意见来进行总结。

季博讲座内容主要是课题的设计,中间会聊些国自然的事情。关于国自然的事情,季博经常说一句话,“国自然要中标,3个因素,科学性问题,非科学性问题,运气”,今天就从这三个方面来聊聊。

一、科学性问题

这个地方是最重要的,做科研,如果在这个地方有缺陷,那就完蛋了。科学性问题有哪些事情呢,季博捡印象深刻的说。

1、创新性

季博接触的基本上都是临床课题。因此,创新性也基本上放在基因上。不中标的标书,创新性不足的原因其实有两个。一个是,基因真的比较老了,创新性不行。另一个,标书搞复杂了,基因创新性其实是OK的,但标书描述误导专家,以为创新性放在其他地方,比如机制上。这个属于非科学性问题。一会儿聊。

不过大家注意下,有人基因创新性不怎么高,也中了。其实在青年基金,地区项目中,存在这种情况。基本上,每年都有人的标书,季博感觉创新性不行,中标率低,结果,认真修改,也中了。概率比较小。建议大家在创新性这里,不要有侥幸心理。

2、完整性

这个不多说,一般大家都清楚研究内容的组成。如有不清楚的筒子,可以看下“课题设计思路”或者有机会的话,听场季博的讲座。不过,要提醒的是,实验设计不要出错。确保不出错的方法,就是季博在课题设计讲座中说的,模型和检测指标两个来源--高分文献和请教领域专家。

研究内容可以不用详细,但研究方案需要详细些。要让专家知道,你打算通过什么实验,得出这个结论,或验证这个假设。(质粒构建啥的,就别详细说了。)

3、机制

这里是最讲究的地方。也是这几年国自然水平提高最大的地方。季博课题设计讲座中,把机制定义为“课题提升的路径”。机制的深度,决定了课题的深度,从发文章角度来说,是决定SCI分值的关键。在国自然中,大概是从11年开始,提下游信号通路。凋亡通路呀,EMT呀。等等。14年是自噬。
这个地方,季博在讲座中说到,在15年的课题设计指导中,有人已经意识到,仅仅放信号通路,深度不够。开始根据信号通路或下游信号分子,落机制的细分方向了。

凋亡,EMT,甲基化,泛素化,乙酰化,自噬,代谢,mRNA剪切调控等等。在这些细分方向上,课题设计中是有所不同的。对于现有研究不是很清晰的,可以简单些。但对于现有研究相对清晰的,就需要设计深些。比如凋亡,如果说我的A基因是抑制凋亡的,那么就需要落到抑制哪个凋亡通路,在哪个点。

这些细分方向不绝对,有时会联用。比如,A基因通过调控泛素化某基因,促进自噬,导致啥啥啥。

其实原则很简单,就是回答“why”。为什么A基因可以在疾病中发挥这个功能。论述越充分,越可信。是否充分,是相对该细分领域现有的研究深度而言。

临床部和生命科学部,从课题设计本身来说,最大的区别,一个是,是否跟临床疾病相关。一个是,现有细分方向上是否提出新的东西。

二、非科学性问题

关于国自然的非科学性问题,很多专家都有这方面的经验和讲座。季博不重复了。大家想了解的,可以上网搜搜,或者单位科技处组织国自然讲座时,挤时间去听听。这里呢,季博说几个失败的经验。

1、前期工作

前期工作分两部分,一个是体现科研能力。其实就是先前发表的文章。一个是本项目直接相关的预实验数据。

体现科研能力。用文章来说明。这就是为什么,不少人说,没有SCI就别申请面上了。有SCI,注意,描述中要让专家认为,你有能力完成本项目。今年已经开始有人说,需要有高分SCI了。如果你今年可以申请,就努力今年申请,且要有今年一定要中的狠劲。因为,过一年,国自然水平又提高了。难度又大了。12、13年的时候,季博还说,没SCI也可以拿面上。现在,绝口不提。哈哈。国自然的经验,以近期的为准。更新下。

直接相关预实验数据。现在的国自然跟11年以前的水平不在一个数量级,千万别把预实验数据发表。一发表,预实验数据相关的创新性就没有了。除非你认为,没关系,我剩下内容的创新性还很高。

2、细分机制描述

在立项依据里面,肯定要对细分机制的背景进行介绍。这里面有个度,不能太少,让专家感觉你不清楚。也不能太多。记得有专家说非科学性问题,立项依据写成综述是大忌。多了,会误导专家,以为你的研究重点是在细分机制上。临床口的专家,虽然说是临床口,其实很多临床口的专家,虽然是临床单位的,但科研水平不比科学院所的专家低。而做科研的都知道,看课题容易去关注深度的东西。如果你的标书,机制背景介绍多了,掩盖了真正的研究点。而机制上,临床口的不太容易提出好的创新点的,那么专家可能会认为,创新性不够,或者研究内容设计深度不够。

3、立项依据构架

  “一点课题经验分享”里面,季博给了立项依据的几个点。大家注意,点都是需要的,但顺序如何。看每个人对文字的驾驭了。你擅长怎么写就怎么写。没有说,那种顺序是最好的。

原则就一个,思路清晰。不误导专家。这地方,其实是非常需要大家注意的。因为,大家看自己写的东西,一般都认为思路是很清晰呀。那是因为自己对这些东西都很了解。专家就不一定了。记得季博跟人说过,找个不是这个领域的人看看,然后请他复述一下这个课题想干啥事。如果复述出来的,跟你的预期是一致的。那就OK了。(经常季博建议是,给你老公看看,给你老婆看看。没结婚的,给你女朋友看看,给你男朋友看看。啥,做科研太忙,没谈朋友。额,好吧,你赢了,发给季博看看也行。)

三、运气

“尽人事,听天命”。做任何事情,都有天命的成份在里面。大家别说季博迷信。

讲座中,季博解释了下国自然中的运气。比如一个专家接到10份标书,邮件中也说了,通过率控制在70%。OK,我的标书也在里面。我感觉写得不错。但是,有7份课题,设计和撰写比我还好。我就排第8了。

OK!我朋友的标书,设计没我好,写得也没我好。但是,跟他一起的标书,还有比他更差的。结果他排第7。

经常不是听人说,谁谁谁,课题设计比较差,但还中了。我的这么好,却没中。其实,可能的原因之一就在这里。

季博说这个,还是提醒大家,不要有侥幸心理。不要认为,中标的标书,都是非常优秀的。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课题设计好,标书撰写好。

在运气中,还有一个地方,就是专家的思维方式。对于科研问题的看法,是多角度的。我们自己有个角度,专家也有他自己的角度。这里就会有碰撞。不过,大家放心,虽然我们不能控制专家的思维方式。但,只要在撰写中,做到清晰。很多专家是会从我们的角度来评估的。如何做到清晰,这里就是“尽人事”的地方。

最后增加一个感受,今年的返回评审意见,都比较专业,说问题一针见血,有些专家提的建议正是原设计缺陷的地方。说明国内科研水平在上升。如果有未中标的筒子,好好看看评审意见。

标签: 经验
最后更新:2016年3月14日

iRobot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点赞
< 上一篇
下一篇 >

文章评论

您需要 登录 之后才可以评论
我的感悟

如果我们对科研的追求来自内心深处对自己价值的延伸,那么基金仅仅是这个过程中的路边风景。中与不中,是某些人的认识,但我们追求的步伐不会因为他们的认识偏差而丝毫懈怠。
--------------------------------------

最新问题
  • 进展报告状态还是“等待基金委审核” 提问人 admin
  • 物理学院的教师是否可以在化学口申报面上项目 提问人 admin
  • 综述性论文是否可以写进5篇代表作? 提问人 admin
  • 国家一级学会奖相当于省部级奖励吗? 提问人 admin
  • 高被引论文需要在国自然标书里提一下吗? 提问人 admin
  • 做化学材料的人申请国自然基金需要画技术路线吗? 提问人 admin
  • 国基面上的主要参与者是必须的吗? 提问人 admin
  • 综述反映你的学术认知水平 提问人 admin
  • 参与的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项目会自动在简历上出现吗? 提问人 admin
  • 为了方便评审,我的唯一通信作者论文,我还是会注明的 提问人 admin
热门问题
  • 研究成果栏中的第一标注指的是什么,是论文中基金标注顺序吗? 提问人 iRobot
  • 2016年国自然申请书后缀名FS01,FS02, Proposal漏洞的最终解答 提问人 iRobot
  • 35岁最后一次机会喜获青年基金,记录一些心里的感慨 提问人 iRobot
  • 2020年青年基金公布时间会延期一个月吗? 提问人 iRobot
  • 再一次证明,青年基金没结题就申请面上能中的可能性太小了 提问人 iRobot
  • 从四青的年龄和入选人数看,青年学者的发展空间 提问人 iRobot
  • 关于国自然系统文件后缀proposal我的解释 提问人 iRobot
  • 收到了科研之友的邮件,国自然申请结果是不是凉了? 提问人 iRobot
  • 有没有国青基金结题不过的,一般会是什么原因? 提问人 qglian

COPYRIGHT © 2022 guoz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Kratos Made By Seaton 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