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第二年申请青基的人的心声
今年是第二次申请青年基金了,结果未知,心情比较down,说说自己的经历。
2020年毕业于985高校,未读博士后。毕业时深受导师喜爱,学弟学妹羡慕,毕业时积累的文章数量也还可以,当时野心勃勃,觉得自己年轻有活力,形象气质佳,哈哈。毕业时听说如今高校编制紧张,着急入职了人生地不熟的华南地区某211高校,毫无人脉基础,当时只图了好气候好环境和学校的称号。但是到了这里之后发现和想象中太不一样,两年的工作经历并没有很开心。本偏向于理工自然科学研究方向,却来到了一个文科学院,学院另外一个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专业,偶尔竟然和行政、马克思扯上关系。系里老师断层严重,多年未有新入职老师,老师们都各做各的,科研水平普遍不高,研究方向各异,也都忙着拿横向项目,系里死气沉沉。平时和系里老师交流不多,其他专业和学院更是一个认识人没有,没什么人脉,也没什么团队可以加入,平时一直在单打独斗,两年的时间花去很多精力备课,课程却对科研没什么帮助。其他时间自己写了两篇很水的论文,却感觉科研水平还不如博士期间。两年的时间越来越不积极,越来越被动,使得在本系本专业越来越边缘化。看着网络越来越多的新奇文章,不时感叹自己连硕士都不如,想学没精力没时间,家庭事业都得兼顾。都怪自己眼光比较窄,而且之前了解不够,入职比较盲目。如果之前继续读博士后在科研上走得更深,或者入职一个实力更强一点的学校当个凤尾,或者有点人脉的学校给自己点机会,也许会更好一点?唯一可喜的就是分到了学校的集资房。
说说基金。都说博士毕业最好第一年拿到基金,同门师兄师姐好几个都是这样的,所以好希望自己也可以如此,因为当时博士毕业时真的还算优秀毕业生。去年申请了第一次,十分忐忑,十分在意,提前打听到上会未过,十分伤心,当时是7月21日,差点影响到24日的婚礼的心情。后来怀孕,今年4月份生了娃。从去年12月份到今年3月份一直在挺着大肚子仔细认真修改,对照去年的评审意见,年都没过好。今年干脆决定一点都不打听,就静静等待结果出来。
听说临近结果出来都会有小道消息提前告知中标,现在还没有人联系,大概率是没戏了?不过还是希望上天能满足我一下这个小小心愿吧!毕竟这个主题试了两年。如果今年不中,明年基本上就得重新想一个新主题,这两年的科研劲头基本都消磨殆尽了,想不出更新的主题和方向了。如果不中真的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科研人,好难好难啊!
如果人生再来一次,也许就不读博了,读博也并没有体会到生活的幸福感。每天脑力劳动这么大, 压力这么大,孩子没时间带,父母没时间尽孝。过年写申请书年也过不好,暑假等申请书结果也过不好。没有国自然就评不上副高。工资永远是讲师水平,几千块。都不如本科毕业之后工作几年的同学赚得多。每天还过得惶惶不可终日,哎!
今年申请了四个基金。一个省社科,一个教育部人文社科,一个国家自科,一个省自科,前两个已出结果,均未中。也不知道后两个能不能有一个中呢?看在我寒假这么努力的份儿上,就满足一下小小心愿吧!给我点科研信心吧!愿主保佑吧!
和楼主一样,毕业的时候两眼黑,自己学校指望不上,我就自己找关系,自己想办法靠上大树,自己也办起了special issue 和当起了会议workshop的committee member,放假就各种参会,去多了就发现小圈子就那些人,靠自己吧,出差是真的累。加油
楼主加油,基金不是生活的全部,你这个过程我经历过,我比你更加坎坷,基金申请了5次才拿到。千万不要灰心,静下心来,好好做科研,这个过程也是一个非常好的磨炼自己,提升自己的过程,水平到了,基金自然会水到渠成。有时候我觉得基金拿的太过于顺利反倒不利于科研,我们都是从博士阶段过来的,以前的成果多多少少都是在导师或者学校的庇护下得到的,从一个博士生向一个教师的转变,并没有相像中那么容易,职业生涯很长,并不是一个青年,一个面上可以浓缩的;享受生活,享受科研,多多出去和小同行交流,多多撰写高水平论文,科研其实比生活简单多了。国外多少高校的老师都是一个人扛一个方向,只有自己做的好,并没有边缘化的说法。楼主加油!
你写的这段话,我看的想哭了,完完全全是我本人,也是女生,非常后悔读博,感觉现在的日子好难过,既不轻松也没钱,科研也看不到成就感。是自己抑郁了么?好像完全是这个圈子带来的失落情绪,对过去的后悔,对自己的无能为力。
入职江苏某211四年了,学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楼主一样,读博时也很受导师青睐,导师也很想把我留在本校(东北某985),但考虑离家太远了,就拒绝了导师的好意,独自来到了江苏。来到新的学校,真的是怀着激情鼓励自己一定要好好干。
回想当初2018年夏天入职,入职当年就赶上了教育部基金申报,当时非常积极努力的撰写本子,好在上天不负有心人,2019年中了教育部青年项目,那时真的好开心,就暗暗发誓,一定要在三年内努力结项。然而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三年来,撰写了近十篇文章,除了一篇是在熟悉的人的推荐下中了一篇C,剩下的文章不是在主编定稿时被毙,就是压根出不了外审,失望至极。
四年来,除了中了一个教育部项目,其他项目也为零,中间也申报了国社科3次,省社科3次,结果和楼主一样,没能成功。原先以为学术虽然很卷,但只要自己足够努力总会有好的结果,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没有大咖的帮助和提携,没有团队的支持和合作,光靠自己真的很难在学术领域出成果,尤其是社会科学领域。
浑浑噩噩已工作了四年,在这个结果导向的时代,没有成果意味着你什么都没有。去年3+3中期考核,也是因为未达到副教授标准而被警告。回想走过的这四年,当初的激情已消磨的差不多了,如今反而很迷茫,不知道未来的学术之路该如何走。还有两年就是3+3终期考核,评不上副教授,真的就要走人了。哎,看看现在的学术氛围,再想想自己的真实状况,“走”可能是注定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