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感谢基金委给予青年科研工作者的机会,本人大致简历是在本学科硕博7年(期间公派出国2年),文章也非常一般,发表论文10篇,其中第一作者3篇。去年8月离开了12年的母校,来到了新的单位,目前已经拿到青年基金(听说A类上会通过)一项,参与十三五重大研发计划一项,参与十三五国家转基因专项子课题一项,同时也申请学校、省里各类项目五项(正好赶上十三五,很多项目都是2016年申报),目前已知省高等学校科研计划项目被毙,其余还在静静等待结果。
工作一年,基本上没有太多休息时间,早上7点左右来,晚上11点左右回去,上学期孩子上幼儿园,每天还得接送孩子。最早上班是凌晨4:30(因为要取样),最晚有晚上吃完夜宵回来继续奋斗到凌晨4点回家。目前没有研究生干活,基本上都自己做自己的工作。总之感觉虽累但充实,特别是在知道自己中了自然基金,感觉希望还是有的。对于自然基金项目,我有以下几点体会(纯属个人观点):
一、充分准备本子。记得刚来单位的时候,老板就找到我,给我介绍了团队的一些项目情况,建议有两个方向可以作为今年申请本子的方向。第一就是他申请两年都未中的本子,让我稍作修改即可提交。另一个方向是课题组毕业的研究生已经完成的前期部分工作,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对于实际应用也比较有价值。我选择了第二个方向。出于两方面考虑,第一老板的本子是面上项目,对于青年基金未必适用;另外老板自己的本子,自己拿到也不安心。因此在确定方向之后就又在本方向上设计了不少的实验,充实研究基础。
另外也开始慢慢准备本子,但刚工作各种杂乱事情,同时由于第一年写本子,跟很多朋友都一样,拖到12月在海南三亚出差,才将初稿写出来(最终版已经被整容多次,估计两个版本走在一起都不能认识)。寒假将至,各种年终会议又来了,一直没能再次更新自己的本子,直到春节期间回到母校,拜访研究生导师时候,嘱咐我要抓紧时间准备本子,在讨论了研究方向和思路之后,觉得立题还是非常有意义的,临走时候交代我可以将本子给他修改。2月中旬结束春节之后,老板没有安排我任何事情,每天认真写本子,同时跟北京的朋友、以前的师兄和在美国的师弟,单位的同事和老师们不断讨论,反复修改,最终历时一个月在3月16日完成了最终版,并提交NSFC。
二、本子的写作规范、简明。由于刚参加工作,非常喜欢用副词修饰,比如“非常、重大”等,老板看后说没有必要这样,老板给我修改不下十次,修改后都及时跟我讨论。创新点(这是比较难的一个方面)不需太多,有一点真正的创新点即可。另外平台的介绍提到即可,不需要将每一个需要用到的仪器或者设备列出来,合作的单位可以简单的介绍一下,充分证明本课题的可行性。摘要、研究意义一定要体现出亮点所在。研究背景里面不一定全是SCI,国内有些文章也非常不错,可以进行引用。经费的预算不能麻烦,曾经一位老师的本子最后没有通过的原因是由于经费预算有问题。同时合作单位一定要慎重,去年一位同事因为合作单位没有盖章,本子都没有外审都夭折了。各个部分的衔接非常重要,可以换不同的说话,避免重复啰嗦。今年写作时候参照了大概10余份青年和面上项目的本子,尽量多借鉴别人本子的长处。
三、人脉。个人觉得人脉是建立在自身优势的基础之上的。去年在十三五重大研发计划征集讨论稿时候有老师提到,现在别人照顾你有这种可能,但你最后完不成任务,估计也没有下一次了。但自然基金的评审相对还是比较公正的,最开始我的期望是今年能上会就达到自己的目标,在专家意见回来之后,再仔细修改,希望明年有所机会。因此刚外审时候并没有打听任何消息,但收到不少打听的消息,也有老师提供了一些原来母校的本子的信息,因此还是有些不淡定,最后几天也尝试出去打听了,问了十余个地方的朋友,最终回复都没有收到,因此作罢。
直到7月初会评开始的前几天,得知了自己的本子是A类上会,并认识一位圈内的老师参加会评,因此简单的提及了一下(找的一位老师间接说了下,不知道他最后有没有给打电话,不得而知),但几天后得知这位专家自己提名了一个B类上会的本子,但最后投票并未通过。因此基金的评审相对还是很公证的。正确应用人脉,也许比老找关系更重要。引用曹院士的一句话,努力是第一位的,运气和关系是第二位的。
引某院士在一次博士论坛的激励作为结束语:“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出处:muchong.com/bbs/viewthread.php?tid=10541076
文章评论
的确很厉害,经历也很丰富,给想要从事科研道路的人不少启迪
@iRobot 小青椒一枚,深感危机重重。2012年第一次在武汉参加博士论坛才意识到自己跟外面的差距,现在想想多去参加会议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水平高了别人自然不敢为难你,知识分子有时候只是计较那口气~
@iRobot 现在很多人还是很较真的,前几天刚收到一杂志邀请审稿,但对该领域熟悉程度不够,就去请教一位熟悉的老师,没想到第一句话就是,文章审稿我一般都找博士生,只能呵呵
大家刚开始从事科研,都有或多或少的困难阻力,只想若干年后提提这段经历时候还能不忘初心!
优秀的本子参考价值很大,特别是对于刚写本子的,很多地方值得借鉴学习!
是的,我老板虽然不是圈内牛人,但他工作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由于长期劳累导致免疫力下降,前两天生病,医生建议住院十二天,被他婉拒了,他说没有这么多时间,这段时间正是忙的时候,不想多说,祝福老板早日康复!
看到你的这段体会,也想起了几年前我写青年基金和中了之后的那种喜悦心情,和你应该是差不多的。现在基金委有意把青年基金普及,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近年来,以我所在学部为例,青年基金的资助率不断提升,由20%左右到25%左右,再到现在的30%左右,有的学部通过率可能更高(函评的通过率则为40%以上)。所以我现在偶尔把自己当年的青年基金拿出来再看的时候,深深地感到当年自己认为“还不错”的本子,写的还是很不到位的,很多该说明的问题没有说清楚,很多需要重点阐述的技术路线没有明确。可想而知,当年的专家还是很照顾这个“青涩”的年轻科研工作者的。我个人觉得,就青年基金而言,本子的质量是最重要的,基础次之,至于人脉几乎可以不考虑(这与面上项目还是有较大区别的)。所以青年基金没有上会的虫子们,还是最好在自身多找原因(不排除有专家黑手,但是这种情况确实很少),这样即便第一年运气不好,第二年也会上的。其实青年基金早点动手写是很有必要的,尤其刚毕业的青椒们可能对申请书的范式不是很了解,有的时候写起来较为发散,这就需要时间来反复琢磨,因此给自己一个缓冲时间是较好的办法。让学院和学科内的一些老专家帮助看看本子也是一种较好的方式,以我的经验来看,很多外行恰恰能抓住你申请书中写的较薄弱的地方,也能提出很好的建议。另外就是想和一些评委探讨,不要用自己的水平(发过多少高水平论文)来衡量青年基金的申请人,很多人基础并不好,但是只要思路正确,有独立完成科研的能力,就是要支持的(而面上项目则需重点看研究基础,尤其是看在青年基金资助下完成项目的情况)。这是我的一点感悟,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