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自然|GuoZR.com

  • 注册登录
  • 互助中心
  • 我要提问
  • 基金检索
无基金就出局
Funding or Losing
  1. 首页
  2. 经验
  3. 正文

新领域大多由拿小钱或不拿钱的人开创

2016年5月12日 580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近日,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在《自然-生物技术》发表论文,发现了新型基因编辑工具NgAgo,据说可能淘汰目前的主流工具Cas9,是一个“诺贝尔奖级”的发现。有人看得仔细,发现韩春雨的研究工作并没有得到国家科研经费资助,这让人诧异。其实,纵观科学史,新的学科方向或研究领域大多由拿小钱甚至不拿钱的人开创。信手拈来一个例子。

1950年1月,哈佛大学物理系一位名叫珀塞尔(Edward Purcell)的教授(195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向美国艺术与科学院提交了一份基金申请,主题是开展星际氢原子微波识别标志的实验探测工作。申请书很短,只有两页纸、几小段,但把今天的“八股文”申请书要求说的内容都说清楚了。申请书说了什么呢?

研究目标(the goal):通过搜索星际氢原子在21厘米谱线(原子的基态超精细跃迁的光谱波长)处的微波信号,探测星际氢原子。

研究意义(the significance):申请书没有阐述这项研究在天文学上的意义,只简单说了几点其它方面的意义。珀塞尔这么做,是因为他认为接收申请书的科学院院长Shapley本身是位天文学家,完全了解这样一项研究的重要性,所以无需多言。

研究方法(the method):采用现有射电天文技术观察一个尖锐的谱线。申请书简洁地解释了全部细节,从辐射来源到实验技术。

研究现状(the state of the field):有同样目标的其他研究团队很可能先做出发现。

经费需求(the need):共计500美元,有所需设备清单的详细说明。

这份申请于1950年2月28日被接受。美国《今日物理》杂志一篇文章赞其是“一份完美的申请”(A perfect proposal)。文章说,严肃的科学家很少使用“完美”(perfect)这个词,这份申请之所以堪称完美,是因为它的崇高目标,它的明确愿景,它的清晰可见,它的诚实可信,以及它对科学界其他公民的尊重。

这个项目的完成和产出情况如何?发表了一篇论文,开辟了一个新领域。1951年3月25日,珀塞尔带领他的一个研究生在氢谱线频率处观察到了一个信号。他们立马给《自然》杂志投了篇快报文章。珀塞尔知道,荷兰的Jan Oort小组和澳大利亚的Joseph Pawsey小组也在全力以赴做同一工作,因此他要求《自然》杂志延迟发表这篇文章,以便他的同行有足够时间来验证和扩展他的发现。珀塞尔并免费分享了相敏检测新技术的细节,所以Oort小组很快观察到了氢谱线。1951年9月1日,《自然》杂志发表了三个小组各自独立完成的快报文章。这一发现标志着氢谱线射电天文学的诞生,这一领域已成为天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对照现在的基金项目,珀塞尔的项目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短——申请书只有两页纸;二是少——项目成员少(1+1)、经费少(区区500美元!)、活少(即研究内容少,只做一件事)、成果少(仅1篇论文)。

珀塞尔的申请项目示范我们:最难能可贵的基金项目应该是以“少”攻“大”,而不是以“多”攻“大”甚至以“多”攻“小”。也就是说,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攻克尽可能大的科学问题、产出尽可能大的科研成果的项目,最值得支持。大项目的本意应当是“大”(大问题、大成果),而不是“多”(人多、钱多、活多、产出多)。

有人算过,珀塞尔时期的1美元充其量相当于现在的100美元。按此换算关系,珀塞尔申请的区区500美元在今天充其量是5万美元,这在今天看来无论如何都是小得不能再小的项目,拿到今天中国的大学里评教授可能都不算数。历史上,像珀塞尔这样拿点小钱开创一个新领域的例子不胜枚举。美国科学基金会支持的引力波探测项目(LIGO)固然算大项目,但爱因斯坦靠一个脑袋、一点小钱(可能还是自带干粮)预言引力波的项目,在今天看来更是稀缺或难能可贵的大项目。

在老文看来,韩春雨的发现至少有两方面意义:一是科学上的意义(这由生物学家去评价);二是唤醒了人们对科学研究固有规律的再认识:科学突破取决于人,而不是单位、团队、项目、牛B程度、经费多少等因素。

出处: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2323-976652.html

标签: 摘要
最后更新:2016年5月13日

iRobot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点赞
< 上一篇
下一篇 >

文章评论

您需要 登录 之后才可以评论
我的感悟

如果我们对科研的追求来自内心深处对自己价值的延伸,那么基金仅仅是这个过程中的路边风景。中与不中,是某些人的认识,但我们追求的步伐不会因为他们的认识偏差而丝毫懈怠。
--------------------------------------

最新问题
  • 接收还在排版的论文可以作为代表性论著吗?有DOI 提问人 admin
  • 国自然申请代码2写错了后果有多严重? 提问人 admin
  • NSFC已审核 是否表明形审通过了? 提问人 admin
  • 交了国自然基金,发现了一些小问题 提问人 admin
  • 国基申报附件部分需要上传5篇代表作电子版吗? 提问人 admin
  • 青基简历里的5篇代表作问题 提问人 admin
  • 未实际发表的论文是锦上添花还是画蛇添足? 提问人 admin
  • 面上项目提交前,申请年限确定弹窗 提问人 admin
  • 自然基金申请,准聘副教授的简历中,职称 写讲师还是副教授? 提问人 admin
  • 类似的本子同一年可以既申请青基又申请面上吗? 提问人 admin
热门问题
  • 研究成果栏中的第一标注指的是什么,是论文中基金标注顺序吗? 提问人 iRobot
  • 2016年国自然申请书后缀名FS01,FS02, Proposal漏洞的最终解答 提问人 iRobot
  • 35岁最后一次机会喜获青年基金,记录一些心里的感慨 提问人 iRobot
  • 2020年青年基金公布时间会延期一个月吗? 提问人 iRobot
  • 再一次证明,青年基金没结题就申请面上能中的可能性太小了 提问人 iRobot
  • 从四青的年龄和入选人数看,青年学者的发展空间 提问人 iRobot
  • 关于国自然系统文件后缀proposal我的解释 提问人 iRobot
  • 收到了科研之友的邮件,国自然申请结果是不是凉了? 提问人 iRobot
  • 有没有国青基金结题不过的,一般会是什么原因? 提问人 qglian

COPYRIGHT © 2022 guoz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Kratos Made By Seaton 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