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上项目申请“十不宜”
从申请技术层面上讲,而非学术层面,在撰写申请时,一定要记住以下的不宜和不妥点:
1,不宜用“填补国内空白”语。
前面的帖子中曾指出,有人说“基础研究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填补国内空白就意味着申请内容是别人已经做过的事,提出申请就表示要重复研究,可能在国内并不重复,这类工作可以在别的部门活动赞助,但在基金委恐怕很难。
2,不宜把老师作为项目组成员。
因为有限项规定,有的老师自己申请一项了,让年轻人替他申请一项。特别作为青年基金,老师作为参加者,评议专家就会提出,究竟谁是真正的申请人,是不是“垂帘听证”?
3,不宜研究内容过多。
过去曾有申请书的研究内容7、8项,评审组专家认为,研究内容像教科书的目录。当时,因为本来资助强度就很低,这么多内容如何完成?专家组的评议意见:“内容过多、重点不突出,不予资助”。
4,不宜用“复制”、“粘贴”技术,把大段的文字粘贴在申请书的不同内容中。
其实,就是不宜在申请书中多次出现同样的大段文字。这是过去曾经发生过的事情,有一位同行评议专家,评审很认真,收到的申请书较多。由于年纪稍大,使用计算机不太熟练,在审阅那份申请时,对于连续出现的相同文字,误认为是其他申请书中的内容。不像纸质申请书,只要一翻閲就能发现是申请书前后相同的内容,在计算机上就不好找了。于是,那位专家在评议中称“此想法似曾有人提过”。
5,不宜用框图说明技术路线。
如果讲课,在介绍技术路线时用框图可以清晰展示研究的过程,但是,作为书面申请书,只有框图,不加说明,评审人不一定按申请人的思路来理解。如果只有一条流程还好说,如果还要有选择地流程,没有文字说明,根本不能让申请人的思路传递给评审人。但再添加文字说明又占篇幅。
6,不宜使用宣传性词语。
特别是摘要部分,如果写得像报刊上的宣传语言,评审人会觉得“很空洞”,肯定不会给出一个高的评价。
7,不宜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省略。
这是申请书中比较难写的一项,但必须写,还得写得准确,否则,严重影响申请书的竞争力。
8,不宜用太专业的小同行语言。(不仅仅申请人自己明白)
通信评审一般都是小同行评审,问题不大。但是,如果上会了,大同行就不一定完全理解申请书中的内容,如果参加会评的那位小同行又比较内向,也不做解释、说明,申请书就可能遭遇不好的下场。
9,不宜对自己承担的其它研究项目保密。
论坛中也有不少“虫友”持有这样一种观点,科研经费多的人就不要申请基金了。平均主义的思想多数人有一点,评审专家也一样。如果申请人不把已有研究项目的情况介绍,一旦有人说申请人还有多少经费,其他专家会对申请人是否给予资助产生异议。如果申请人如实说明自己的其它科研项目并指出申请项目与已有项目的关系,就不会出现问题了。这叫做“理解万岁!”
10,不宜隐瞒前一项完成不理想的基金项目。
很多同行评议专家相当厉害,被他们评议过的申请书往往记得很清楚。受过资助,不展示,被“揭发”是相当丢面子的。科学基金是允许失败的,如果前一项基金,认真做了,由于客观原因或者其它无法预料的原因没有达到预期结果,应该在申请书中说清楚。也有一些项目完成的论著暂时没有发表也应该如实说明。
一不妥是指作为面上项目最好不要申请纯研制仪器的基金。
记得1989年何祚庥院士在《中国科学基金》上发表一篇文章,希望基金委设立科学仪器专项基金,鉴于当时的经费少,确实不现实。因此,有一些项目实际上是申请研制设备,除了数理口,有一些项目做得不错外,其他领域的以研制仪器为主的项目,执行都有一定问题,不是到期没有完成,就是开一个鉴定会,其实鉴定意见并没有权威性。很大程度这与我们国家仪器制造领域的发展还不够有关。此外,申请项目要用过多的经费添置设备和改进实验仪器,可能都不太妥当。
以上建议,供大家撰写申请书时参考。
出处: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6381020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