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底至前不久,读了一些2013年未获准的和今年申请的基金申请书。与我10年前退休之前的申请书相比,有变化也有不变之处。
第一感觉就是申请书的最大变化是字数大幅度增加,一般都远远超过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的4000-8000字,最多的达到15000字,仅立项依据部分就超过8000字。对于我,这当然是一件好事,让我能明白申请者到底从事什么研究工作。但是,作为一份基金申请书,也许字数太多并不是理想的事,重量不能代替质量。
10年前的申请书可能由于受原来纸质申请书的影响,申请书的文字并不太多。一些质量比较高的申请书,基本能够说明申请者的想法,并不存在太多问题。而现在的申请书之所以写得那么多,估计是不是多数申请者都有受过博士生的训练,把基金申请书当作又一份博士论文来写?所以立项依据部分就很像博士论文的综述部分,把文献调查全都贴上去了。由于目前的申请书电子版的软件并不具有限制字数的功能,所以,大家也不会费功夫认真处理申请书的文字和措辞。
尽管很多博士生的研究工作就是基金研究的一部分,但是,写博士论文的要求与基金申请的要求不完全一样。基金申请的同行评议主要是内行,他们并不需要再对所涉及的领域做全面了解,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是申请人的想法:为什么要申请?有什么好思想和好的研究方法等等。
在短短的几个月里,希望同行评议专家对大量的申请作评价,一份厚厚的申请书势必影响他们的准确判断,尤其是申请内容中充斥了许多接近“科普”的东西,和一些“复制和粘贴”的内容,效果很差。
希望作为申请者一定要考虑评审专家的感受,不要因为非主要原因,影响了对自己项目的判断。
现在的申请存在的问题基本还是以前的一些老问题,这里重点讨论一下几个方面:
立项依据对国内外的介绍足够详尽,但是,对自己为什么要做的已经交待过于简单,很难吸引评审专家。整体显得头重脚轻。其实,只要提到国外最新工作,对国内相关单位涉及到了就足够了,不会因此被误认为不了解情况就可以了,不必太具体阐述。
立项依据、研究内容、研究方案之间不是互相联系的关系,而多互相重复,特别多见同样的文字反复出现,明显是利用电脑上的复制和粘贴功能,其结果不是加强评议专家的印象,而往往会冲谈评审人对项目的好感,误认为在其它场合曾经见过类似内容。
研究内容普遍分散,想做的事情偏多,不能够集中目标,突出重点。
研究方案,总体比较详尽,但是,把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分开显得反而不清晰。建议就按类似实验室的操作程序撰写,恐怕更能让评审专家看明白。还有很多人还是喜欢使用框图,但多数缺少对框图的流程的分析,造成不同评审人会有不同的解读,使评审意见出现不必要的分歧。
研究成果的表述绝大多数很相似,但无法说明成果的优劣,难以判断究竟与他人成果优劣的差别和展示自己成果的优越性。多数都突出表述为SCI论文N篇,那么究竟多少篇SCI能说明你的成果好呢?回答肯定是否定的。建议在研究成果部分的内容,应该让评审专家了解申请人能说明自己究竟在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方面能做出哪些结果,然后再注明要发表论文或者其他结果,那样可能更能使评审专家信服。
出处: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7090987
补遗:可行性分析缺乏说服力
研究方案中的关键性问题与可行性分析相比,多数还能点到问题,而可行性分析的表述绝大多数不太切题,空洞,若宣传语言,不解痛痒。
关键问题可以从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中找出难点来叙述,然后,可行性分析应该是针对这些难点提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绝大多数申请中描述的那几件事:
什么981、211高校;多年从事什么什么的;有重点实验室依托;有什么具体的研究设备等等。
而应该具体说明自己与众不同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措施。
比如:从理论上提出什么观点,能怎样解决别人不能解决的问题;用什么技术手段获得别人无法获得的数据;或者对仪器设备的改进,获得更精确的数据等等。
否则,竟是一些虚词,缺少实质内容,恐怕难以说服评审专家对你的支持。
出处: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7113827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