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基得中,特来分享感悟和体会
土博毕业第一年,有幸得中青基,回想撰写本子时候,经常来小木虫汲取经验,今日特来发帖回馈大家。
工材E05口,国内非双一流土博,文章少,代表作是一篇2020年的文章(非综述),不过质量尚可,目前被引两位数。双非高校任职,单打独斗,无团队支持,无大腿可抱。函评石沉大海,会评杳无音信。一朝得中,犹比范进中举。
春节之前既已完成初稿,放置了一周,完全不去理会。再拿起本子评判,觉得问题很多又改了两个版本,随后定稿。
,
本子只给四个人看过,一个是我导师,一个是我院大牛老牌长江学者,另一个是我老婆(小学英语教师),我儿子(两岁半)。
以下是我的感悟:
1,有个好idea:有个好的想法,就成功了一小半。在我的理解中,想法即创新,对于大部分申请者而言,可能侧重于“新”字,毕竟“创”太难了。有人简单的把“新”理解为“热点”,我觉得有待商榷,毕竟单一的追热点会让人反感的。曾参加过一个大项目的申报答辩,某领域大牛毫不客气的抨击答辩人盲目追热点,生搬硬套。“追热点”一个很常见的死穴就是“用新的办法把已经解决的问题再解决一遍”,或者拿着热点去找“场景”,有些本子就给人这种印象。个人觉得,好的立意应该是在清醒得认识到该领域难题的基础上,目前确实没有人能解决,用我提的方法和方案就能解决(这句是废话,但的却如此)。将创新与要解决的问题融合得恰到好处,让人感觉不到牵强而又能给人眼前一亮,这样得立意基本就OK了。还有,想一个好题目,既要全面概括,但不能简单堆砌,最好能注意下平仄,让专家读起来气顺一点。让人读一遍,知道你要做什么事。
2,科学问题慎之又慎:面上和青年都是侧重于基础研究,而不是研发,我觉得很多人忽略了这个区别,或者意识到区别,但没有体现在本子当中。这个科学问题和第1点中的“问题”应该是不一样的,更不是研究内容。我更认为是超然于研究内容,但又是解决领域问题的核心基础支柱,所以我们要不断凝练这个问题,不仅是遣词造句,更要让审评人觉得你抓住了牛鼻子,解决了这个科学问题,本子的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就能走通;科学问题不宜过多,青基2~3个即可,少了就会说你凝练不够,多了别人就怀疑你能否完成既定研究任务,24万块能做成什么事,自己心里得有点数啊;科学问题最好还是找大牛看看,他们见得多,看得别我们远,能给出一些我们想不到的点子。
3,本子要认真写:本子一定要认真认真再认真,首先是形式,字体要统一,段落分明,风格一致,毕竟“以貌取人”很常见。这一点,不妨找个外行,比如我老婆,问问她看着舒不舒服,行距合不合适,能不能找到错别字。该有的内容必须都要有,不能自己擅长的大书特书,自己薄弱的地方一带而过,这样会让人觉得避重就轻,反而落下口实。也不能一味吹牛,自己这个行,那个也很厉害,试图让人感到你是在掩饰什么。适当的客观分析自己前期研究的薄弱部分(而不是让专家主观找薄弱)或许可能会激起评审者的同理心。总之,不能有硬伤,函评时不排除某些人打听到在谁手上,如果这样,函评专家必定要做某些“权衡和取舍”,那他首先会找有硬伤的本子舍掉。最大程度的避免得到C。
以上仅为一个90后小娃娃的一点点粗糙想法,词不达意,或侥幸得中,欢迎大家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