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心自己来自二三流的高校,找名校的导师或博士生合作参与,意义不大
在普通高校,担心自己平台和研究基础薄弱,拉上自己的博士老师或博士师弟们参与,意义真不大。
很多申报书里,看不出你这样拼凑团队的理由,专家也不能完全去解读你所谓的“依托平台和实验平台”的合理性,从而感觉到申请者的示弱和无奈,因为你的圈子从个人简介一目了然。
专家需要看到的是真实的“技术性协作”和具有实质内容的“科研合作”,取之长而补短,而不是“关系性协作”或“撑撑门面”。
3 回复
平台是个奇葩的要求,又不是两弹一星,用得着院士领衔的豪华阵容么。
看看论文一作就知道,申请人本人是不是具备一作论文资历。
如果不是,则看看其领导能力如何,比如手下博士生发表论文情况。
如果这也不行,基本就可以认定其平台和团队是弱的了。
因为其他参与人基本就是拉拉队,赞人气用的。
正解,说到点子上了。看他在博士期间发的一作文章,以及当老师之后指导的学生发的文章基本就能看出他们组的水平了。
能够请到自己的导师参加,那完全不是撑撑门面。老师连同自己主持的,一共才三个名额,能够随意参加到你的项目中来予以支持吗?
拉上自己的博士、硕士师弟也是不错的,毕竟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一起研究、做实验,为什么不行呢?